遂昌是一個人口只有5萬的小縣城,這里卻有1200多家淘寶店,信譽皇冠以上的有20多家。去年總銷售額已達上億,今年還有望突破1.5億。從白領到路邊擺攤的大媽,以及路上跑的黃包車夫,都拿起了鼠標開起網店,成為名符其實的“淘寶縣”。
“麥特龍”的貨架上擺滿了烤薯、筍干、竹炭花生等遂昌特產。
“淘寶縣”的出現歸功于遂昌模式。2010年,由政府牽頭、多家企業單位聯合發起成立了遂昌網店協會,搭建了公共服務平臺,向上整合資源,實現農副產品集約化營銷;向下號召網上創業,提供免費培訓、實現零成本開店,集中農產品分銷,打造了一個杰出的農村電子商務生態鏈。
整合資源做公共服務平臺
遂昌模式打造農村電子商務生態鏈
改變朱菊媛和毛立華生活的就是遂昌網店協會。遂昌網店協會由該縣網店店主、供應商及相關服務機構聯合組成。
網店協會一塊重要的公共服務內容就是網絡創業培訓。協會基本上維持一周一次小培訓,一月一次大培訓的頻率,目前已提供免費培訓12期,受訓人數超過2600人。三分之一受訓對象開啟了淘寶網店,且大部分網店取得成功。除了協會內部優秀講師之外,團委還幫忙邀請淘寶大學特聘講師共同參與。
此外,協會還提供統一采購,統一倉儲,統一配送,統一物流,統一包裝物料,統一服務的公共服務,讓農民做到零庫存,零風險,低門檻進行開網店創業。
據悉,遂昌網店協會通過尋找上游供應商、生產基地和一些零散貧困農民,將他們的產品資源集中到會員倉儲配送中心——麥特龍分銷平臺,并且他們會做好產品包放在網上,店主們只要將產品包放在自己的網店里賣,接到單之后他們再來麥特龍分銷平臺上下單,連物流這個步驟都省了。目前,協會共有100多個供應商會員,6家物流合作商。其中遂昌的“碧巖竹炭”是協會最大的供應商,去年一年為協會提供了價值50萬竹炭產品,包括它特有的竹炭陶、吸附王、車載空氣凈化器等。麥特龍分校平臺既整合了產品,又通過網店會員集中產品銷售,開創遂昌農副產品新的流通渠道,同時還能營利“養活”協會,一舉三得。
“通俗地講,這個平臺大大降低了普通老百姓開淘寶店的難度和門檻。只要有毅力,我們可以免費提供培訓,我們提供貨源,倉儲,甚至是打包和物流。人們只要坐在電腦前接單,做好客服就行。”網店協會負責人潘東明介紹道,他們這樣的模式效果不錯,現在網店協會已經吸納了1200多家網店會員。
據會長潘東明介紹,下一步還將針對網店會員產品同質化現象開發新的發展方式。例如供應商分類、團隊運營、項目化、公司化發展,與會員形成縱向合作關系。據悉,協會正在籌建網商創業園區,加快發展。
人人拿起鼠標開起淘寶店
小縣城里千家網店寫傳奇
從在路邊風吹日曬擺攤到坐在家里點點鼠標,對于下崗女工朱菊媛而言,這兩年她生活狀態的改變,可用“翻天覆地”這個詞語來形容。
記者去采訪朱菊媛時,她正坐在電腦面前接單,客戶來自浙江省臺州,購買的是縫紉線。朱菊媛之前在遂昌擺了十幾年的地攤,去年她經朋友介紹參加了網店協會的培訓,后正式加入到“淘寶”大軍當中。她在淘寶上賣特色手工鞋墊和縫紉用品,順道還帶些遂昌特產。經過慢慢積累,現在已經小有規模,達到了4顆鉆。
“今天的收益還不錯,有近500元的訂單。”朱菊媛告訴記者,每天至少可以接到300元的訂單,毛利潤在30%左右。說起自己的生意,她笑得合不攏嘴,“不用出去風吹日曬的,現在舒服多了,錢掙得也比以前多。”
其實,初中文化的朱菊媛從前連電腦都不會,可是現在無論是店面美化,還是拍圖,美化,她都駕輕就熟。“網店協會會定期舉辦免費培訓,課程講得不錯,每次只要認真聽肯定能夠學會。”
遂昌作為知名的竹炭之鄉,竹炭花生、竹炭毛巾、竹炭吸納等竹炭系列產品聞名全國。目前,遂昌就有上千家網店在賣當地特產,其中20多家達到皇冠級別,有的年銷售額已達到了千萬元。
36歲的毛立華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旺旺名叫江南之,店鋪售賣遂昌竹炭和特產。從前他經營雜貨店,因為地方偏僻,生意冷清,幾乎年年虧本。看周邊的人都在開網店,他也想試試。通過參加網店協會的培訓,去年上半年他開始經營網店。賣的產品都來自協會分銷平臺,生意來了,他才去平臺上下單。且多數時候由平臺上負責打包發貨,每單只收取2塊錢的包裝費。他說,“我沒有什么開店成本,都是零庫存的。”現在網店每天有10個左右的訂單,月收入有兩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