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由多家權威機構聯合調研的《基于商務鏈的網上網下交易欺詐比較研究》(下稱“課題研究”)在北京正式發布。調研結果顯示:網上交易誠信度比傳統網下交易高出70%以上。
本次成果發布會由西安交通大學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重點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網規研究中心、中國電子商務法律網主辦,由中國信息經濟學會支持。
據了解,該課題借鑒了國內外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結合經濟學和法學理論,從商務全價值鏈的角度,對網上網下商務欺詐進行測量和比較。涉及的商務鏈環節涵蓋:身份確認、商品展示、溝通談判、協議簽訂、交易支付、商品配送、交易確認、售后服務、商務評價、糾紛處理等十個環節。
課題組歷時一年,進行了大量的企業調查和專家訪談,并在全國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十個典型城市:北京、上海、鄭州、太原、武漢、成都、重慶、大連、西安,開展了5000份樣本調查,對網上/網下欺詐類型、水平、分布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對差異比較和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非常有價值的結論。
由于課題組重新定義了欺詐概念,把主觀故意和行為發生包括在內,而不管是否真實發生了消費者利益受損害的結果,因此,研究數據普遍高于一般統計意義上的投訴率、詐騙率等概念。
總體:網上交易幣傳統線下更加誠信
“課題研究”發現,從總體數據、交易環節分布、商品類目分布和地區分布四大層次均顯示,網上交易比傳統線下交易更加誠信。
從總體看,網上欺詐明顯低于網下,網上交易中,無論欺詐筆次(4.22‰)及金額比率(5.76‰)均明顯低于傳統網下交易欺詐筆次(7.14‰)及金額比率(17.55‰)。這意味著:網上交易的誠信度要比傳統網下交易高出70%以上。這一結論與以往關于網絡零售誠信度低、假貨橫行、售后服務差等偏見正好相反。數據有力地證明,網絡交易更安全可靠,誠信度高。
在交易環節分布上,除身份確認和商務評價兩個環節外,其余八個商務鏈環節,網上交易欺詐水平均低于網下。
從商品類目分布看,網上交易也更加誠信。對比的兩大類目服裝類(3.87‰ Vs 7.54‰)、日用品類(1.70‰ Vs 7.69‰),網上欺詐水平比傳統網下交易欺詐水平低50%-80%。
“課題研究”還發現,2010年以后,網上欺詐水平逐步小于網下欺詐水平。這一逐步走低趨勢,客觀反映出:隨著電子商務誠信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網絡交易的“欺詐成本”更高,制度建設又促進網商的道德和素質層次不斷提高。網絡交易正領先一步走向正規與法制化。
據課題組介紹,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無論是電子商務交易額、網商數量、覆蓋的地域和行業等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電子商務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此同時,關于電子商務,特別是網絡零售交易的誠信問題、假冒偽劣商品問題、交易安全、售后服務等問題也浮現出來。一種觀點認為,網絡交易平臺上虛假宣傳、假冒偽劣、售后服務差等問題十分嚴重。但這種觀點也僅停留在感性認知和個案層面,缺乏嚴謹的調查研究,更沒有數據支撐。
事實上,由于我國法制不健全、誠信體系缺失,商業交易的欺詐問題在線下也普遍存在。對網絡交易欺詐的認識和判斷,應當放在中國整體商業環境中予以考量,與傳統線下交易進行比較研究更為科學。但目前學術界對于網上網下欺詐哪個更嚴重尚無科學、系統、完整的研究,因此也不可能得出科學結論。
為對這一問題進行科學探討,課題組便聯合開展了《基于商務鏈的網上網下交易欺詐比較研究》。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課題評審組組長楊培芳教授表示:“目前大家都很關注欺詐問題,但對于網上網下欺詐哪個更嚴重尚無定論,這也成為業界與學界爭論的焦點。本課題從商務鏈的角度切入,對網上網下商務欺詐水平進行科學測量和比較,并從商務鏈視角研究欺詐的分布特征,進而驗證了網絡交易事實上比網下交易更加誠信觀點,回答了爭議,對增強消費者網購信心,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具有很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所長王俊秀也同時認為:“目前網絡交易的信用評價和售后保障體系日益完善,‘信用等于財富’正由理念變成現實,我們看到很多淘寶賣家把信譽當做生命、貞操來維護,這體現了互聯網獨特的一面。課題成果說明,網上欺詐比率要遠低于網下,網規自治的效果和成績也非常良好,值得全社會借鑒和推廣。”
更多開店故事,誠信故事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