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從業人員難招。原來隨便招,后來只能去四川,現在都跑到新疆還很難招到人。學歷高的人不愿意干,也干不了。
幾個白手起家的快遞大佬都是初高中畢業,文化水平最高的陳平不過是個大專生。
連馬云都承認自己很難管好快遞,他最佩服的人是能管理7萬基層員工的“順豐”老板王衛。
快遞業遠沒有收貨、發貨這么簡單。快遞資訊網的徐勇說:“給你三年時間,三十個億,你也砸不出一個順豐來!”
快遞業,一個低到近乎沒有底線的入行門檻。對快遞行業熟稔的百世網絡老總周建說:“用匯通打個比方吧,雖然它原來是一個民營家族式企業,但它從零能夠做到今天,它體系里面一定是有人才,這不可否認。但是因為現在整個的門檻比較低,一線的從業人員素質比較低,另外也沒有得到社會的足夠尊重,所以發展還是有難度。”
快遞平臺的難度和復雜性
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李紅義是凡客誠品創立之初的七元老之一,也是如風達1700多員工的大家長。如今,他為自己的手下可以在下雨天寧愿自己渾身濕透,也要保證貨物干爽完整;遇到客戶誤解甚至破口大罵,配送員一樣微笑以對;配送員自發給客戶發短信確認收貨信息等深感自豪。
據《數字商業時代》報道,這些值得他驕傲的成績,同時傾注了大量的成本與精力管理。李紅義認為,配送員應對大量人際溝通,最需要的是心理建設,所以如風達成立了“培訓中心”,讓員工盡量保持明朗、積極的心態。良好的晉升機制也為員工找到歸屬感,如風達的具體操作是:依據送達率、客戶投訴率、訂單超時等對配送員進行評分,高于95分的,一單提3塊5;100分以上提4塊;95分以下則被警告,而凡是態度投訴、吵架、肢體接觸的,會受到最嚴重的懲罰———開除。用李紅義的話說,與客戶發生沖突就是觸犯了“天條”。
人是最具有多變性和不穩定性的因素,快遞員的情緒好壞可能直接影響到服務質量和送達率。星晨急便的陳平說:“無論一家快遞公司多么成功,即使‘順豐’的質量浮動都是上上下下的,只不過這些浮動是外界無法看到的。”
這個行業管理的難度,又限定了它的創業高臺階。快遞行業自身存在著各種糾結。外人看來只是接貨、送貨再簡單不過的行業,用星晨急便老板陳平的話說:“管理快遞這個平臺的難度和復雜性,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難怪馬云也抗拒管理快遞企業,而最佩服能管理7萬基層員工的王衛了。
快遞有幾乎一樣的創業史
都是一點點滾出來的大雪球
快遞行業的民營老大“順豐”,如今價值10億身家的老板王衛,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親自往返深港兩地背貨。王衛用了漫長的18年時間,從珠三角再到內地,然后覆蓋全國,建立了一個中國快遞行業指標性的大企業。這個發展的過程沒有任何捷徑,他不能像其他企業家下班可以回家,放假可以度假。從第一單快遞開始,王衛凡事親力親為,從未脫離對一線掌控,以至于有傳他累出一身病,每天靠大量中藥支撐才能工作。而快遞公司老板所吃的苦,也是坐在空調房發發郵件就搞定幾百萬生意的IT老板所無法承受的。
凡客誠品旗下的“如風達”,從15人到1700人,從1個城市的3個站點到全國22城市的大布局,李紅義用了3年時間才將它穩定下來,而如風達目前只服務凡客這一家電商。
陳平1994年創業做宅急送,從最初規模的7個人、3輛車,10年時間發展到總資產超過2億元,員工8000名,車輛1500臺,年貨物周轉量3200萬件,年遞增率超過65%,一度成為最具品牌價值的企業。每個快遞品牌都不可能是由資本快速打造出來的,它們需要的是時間和忍耐。這也是快遞行業發展十余年來知名企業鳳毛麟角,成功者更是稀缺的根本原因所在。
每一家快遞公司,無論幾個人的小加盟點,還是幾萬人的“順豐”,都是要一票票地“送出來”。每個快
遞員也就是一家快遞公司的成長軌跡,先是自行車送幾單貨;業務多了以后改成電動自行車,送幾十單貨;之后再換摩托車甚至小面包,雇幾個人送上百單貨。從早期原始的方式積累財富,逐漸升級到現在的規模,每家快遞公司都有幾乎一樣的創業史。“四通一達”或是順豐,都是螞蟻搬家似的,一點點滾出來的大雪球,這種最原始的積累方式勢必造成高昂的時間成本。
陳平說:“每個快遞公司,你只要買一輛新車,新建一個站點,服務就有所下降。因為添置新設施或者建站就要招新人,新員工進來后必須先培訓3個月,時間成本應運而生,而這是誰都無法避免的。”所以快遞業的擴張是在潤物細無聲中產生的,這個行業不可能有膨脹性的爆發。
深諳快遞管理之道的陳平,做好了二次創業所需要的時間成本預算。雖然融資到位,他仍然沒有調整簡陋的辦公環境,因為快遞這塊蛋糕要一口口吃。
百世匯通總經理周建在幾個月前還是快遞門外漢,現在他不僅要推進公司的直營進程,還要解決兩家公司合并之困。
投入大產出慢的長線型行業
資金鏈將形成一條生死線
2009年10月,紅極一時的同城快遞“小紅馬”宣布退出快遞業務市場。不斷提升的外部成本,行業內低價惡性競爭導致的運營成本壓力,資金無法及時補充,是導致“小紅馬”退出江湖的主要原因。珠三角地區的老牌快遞DDS,曾用低價策略一舉攻入上海市場,卻終在“四進四出”后,因資金乏力退出上海。
近期業內最熱的話題莫過于DHL退出中國,經過一年多努力,中外運敦豪的國內快遞業務仍持續虧損近億元,無回天之力。業內專家透露,就連“順豐”這個第一梯隊企業,也因為購買5架飛機后大大拉高成本,未來甚至可能被拖累到虧損的境地。對于二次創業的陳平,徐勇則表示不看好:“星晨急便如果沒有資金進去的話,我不看好,它需要燒錢,而且它的商業模式出問題了,它不應該搞加盟模式。”
資金,如今已經成為快遞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順豐”想要維穩霸主地位,王衛就必須將勢力繼續擴張,甚至做到海外去。看著越來越正規化的“順豐”統一著裝、大批新購置的箱式貨車、包機、自有飛機、自建倉庫,未來的大規模發展不是10億、20億資金能滿足得了的。為了提高管理效率,目前百世、如風達、京東商城等一些電商正在為配送員配置每人3000多元的手持終端做GPS定位系統,力圖實現每個訂單的可視化跟蹤。
百世匯通的周建說:“小件員配的數字手持終端我們已經在批量使用了,業務員從站點拿到快件到最終傳遞到用戶手里的這個過程,一覽無余。”周建所說的這個高科技手段,會提高快遞員的操作效率,“現在的一千多萬單一天,到年底可以達到1500萬單一天。”這些必要的成本不斷攀升,徐勇形象地說:“以申通為例,三年之內給他注入30億元人民,都未必能砸出一個新的‘順豐’來。”
行業里還有這樣一個傳聞,“有VC想給王衛融資,但王衛始終不肯出來見面。這個VC就對外開出50萬中介費價碼,50萬只為和王衛吃個飯。”王衛和“四通一達”的觀念很接近,這些快遞企業只要不缺錢,就不讓外部資金進去,就像釘子戶漲拆遷費一樣,熬一年漲一點,這也是“四通一達”目前的概念。
徐勇說:“現在匯通沒熬住,但結果這個公司的風險就轉嫁給百世了。百世是看匯通,海航是看天天。其實大家都在觀望的狀態,誰都不愿意急于做最終的決定。”
快遞業是典型的投入大、產出慢的長線型行業,每個并購者或投資人都不會像投IT行業那樣,心甘情愿地去砸錢。五年之內,資金鏈將形成一條生死線,圈出為數不多的幾個幸存者。而為數不多的幸運者中,勢必成就未來中國快遞行業里高端品牌和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