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到來,記者發現一些網站上不少網店推出了“代理掃墓”的業務,服務項目包括獻花、上供果、清掃墓地、上香、燒紙、甚至可以雇人在墓地哭,收費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
記者在一購物網站搜索發現,提供代理掃墓的網店有三十多家,這些網店有的主營鮮花、有的主營代理服務,代理掃墓基本上都是“應節”的兼職。
在一家名為“藝術花店”的網店上,記者看到,其所提供的服務包括:鮮花一束、清掃墓地、供果三樣、上一炷香,全套服務500元,如果雇人在墓地哭,則需要另外收取200元錢,路費另算。據店主介紹,網店自推出代理掃墓業務后,咨詢的人不少,但是真正達成意向的并不多。近一個月的時間只談成了一筆生意。
一家名為“小紅帽”的網店,同樣也推出了代理掃墓的業務,除了提供燒香、上供等服務,還為客戶提供念悼詞、拍照留念等服務,店主告訴記者,他們針對的只是那些在國外或者確實回不了家的人群,但同樣這家網店也是咨詢的多,談成的少。
對此,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市民,多數市民普遍對這種做法不認同,認為網上代理掃墓“太形式主義”,“其實是對先輩的不尊重”。“這種做法太形式,太商業化,清明祭掃本來就是表達一個心意,對先人的緬懷,這樣做就沒意義了。”市民李先生說到。“祭祖掃墓是咱們的傳統,是對逝者的懷念和尊重,祭祖不能僅僅是形式,這種做法不可取。”六十多歲的王大媽說。
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社會學教授牛喜霞表示,網上代理掃墓有違傳統,不值得提倡。牛教授認為清明節掃墓祭祀是一種情感的表達,需要體現真情實意,若心意在,并不拘泥于是否到場焚紙跪拜,代理掃墓在社會學上叫做形式理性,只有形式,實際上并沒有對亡靈進行告慰,“過分的商業化運作,是對傳統美德的一種破壞”。牛教授建議,祭祖先輩可以有多種形式,當下年輕人更應該做的是尊重長輩、關心孝敬老人,這樣或許比形式上的祭祖掃墓更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