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許多資深買家有網購前先看評價的習慣,可你有沒有想過,瀏覽到的贊美之詞只不過是賣家精心設計的局?最近李先生買鞋的遭遇或許能給淘友們一些提醒。
李先生是一名資深網購達人,“網購齡”近9年,曾在網上買過上千件商品,基本都比較滿意,因此他對網購一直是滿腔熱情。7月8日晚,他看中了一雙男鞋,出于習慣,他又查看了賣家的信用、交易量和買家評價,看到評價特別好,他也沒有跟賣家聯系,毫不猶豫地下單了。
次日晚上,李先生再次上網查看鞋子的物流信息,無意中發現寶貝的實際情況與之前所見大相徑庭,賣家的真實信用很低,中差評也很多。網購這么多年,從來沒遇到過這種事情。此后,他又回到店鋪頁面仔細查看寶貝,終于發現了端倪。
原來,店主專門制作了一個信譽、銷量、評價等都無可挑剔的“山寨”頁面,頁面的風格和布局與原網頁一模一樣,當買家點擊寶貝時,頁面立即自動跳轉到“山寨”頁面上。李先生這才想起來,購買時由于網速慢,點開時隱約看到評價很差,可是過了幾秒鐘,頁面一跳,評價馬上就好了。“當時還以為是系統問題,并沒在意,誰能想到會是這樣。”
為此,消保委提醒廣大“網購族”,網購商品時務必仔細查看商品和賣家信息,以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