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C 時代,瀏覽器的時長占比是 55%,在手機上,微信的時長占比是超過 55% 的。除聊天外,閱讀和交易的消費場景也在往微信遷移,微信成為基礎設施,成為新的瀏覽器。
有了微信后,我們手機里的通訊錄從原生通訊錄變成了微信通訊錄,熟人關系也變成了半熟人關系。
基于這樣的關系鏈傳播,拼多多、云集和趣頭條等企業迅速崛起,而這背后其實是微信的流量機會。
那么除了這些我們已經看到的微信電商和微信內容,以及大家正在投的小游戲,微信還有哪些機會呢?
今年的投資市場,能談得上是條“賽道”的機會也就是所謂的小程序了,但我們認為小程序的說法太狹隘了,其實本質上還是微信生態這件事。
而且,當你發現身邊的人都在看這條賽道的時候,多半很早期的投資機會已經過去,該 growth 基金進場了,所以我們是不是該去挖掘一些微信里面的新品類、新打法?
1、微信的系統性機會
首先,為什么我們認為微信存在系統性機會?
在 PC 時代,瀏覽器的時長占比是 55%,在手機上,微信的時長占比是超過 55% 的。
除聊天外,閱讀和交易的消費場景也在往微信遷移,這就使得內容生產者也開始往微信遷移,開發者們逐漸把微信當作發布應用的第一站,微信成為基礎設施,成為新的瀏覽器。
(僅代表大概量級,市場瞬息萬變,報告也跟不上…)(僅代表大概量級,市場瞬息萬變,報告也跟不上…)
上面是微信里估值最高的十家企業,十家里有九家都和前端的新式流量玩法相關——拼團、分銷和裂變。
共性都是前端通過這些新玩法快速起量,供應端再進行升級改造。
這些機會之所以出現,是不是本質是微信的流量紅利?流量紅利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從 PC 到 Mobile,大的機會往往是智能手機的新維度帶來的,LBS 帶來滴滴和美團這樣的機會,通訊錄帶來微信這樣的機會,camera 帶來美圖這樣的機會,voice 帶來喜馬拉雅這樣的機會。
如果把微信看作是一個獨立終端,它帶來了哪些新維度呢?——微信的通訊錄維度大大提升。
其實我們手機里的通訊錄已不再是手機原生通訊錄,而是微信通訊錄,關系鏈的豐富程度也提升了很多——原來我們的聯系人數量只有幾十幾百個,現在有幾百幾千個;
原來我們只有熟人關系,現在還有半熟人關系;原來只能點對點通訊,現在可以通過群和朋友圈點對面通訊。
2、關系鏈的機會與玩法
基于關系鏈的傳播帶來了拼多多、云集和趣頭條這樣的機會,而這背后其實是兩類流量機會:
第一個機會是更廉價的流量獲取方式。
目前的玩法有四種,拼多多的拼團,云集的分銷,薄荷閱讀的裂變(也就是人拉人的模式),享物說的砍價,也許還有更創新的玩法,我們也在持續觀察。
第二個機會是更下沉的渠道,覆蓋了增量人群。
微信覆蓋 10 億月活用戶,已經成為一個覆蓋不同層級用戶的 App Store,通過微信的傳播,應用可以更容易觸達下沉的人群,再通過微信群的運營,來養成他們的使用習慣。
微信的關系鏈使得它天然適合分銷模式。微信的關系鏈使得它天然適合分銷模式。
第一批微商其實來自淘客,淘客在 2013 年前后降低了分成比例,一部分淘客開始轉型做微商。
最開始微商以賣面膜為主,無論是給用戶的產品質量,還是給店主的帶來的利益分成,都是在割韭菜。
云集是第一個以正規軍的方式來做微商的,雖然前期起量的時候用了很狂野的三級以上的分銷方式,但之后都在往合規做。
云集還是做到了兩個堅持,堅持做深供應鏈,提供好品質的貨品,和堅持招價值觀正的微商。云集 2017 年的 GMV 相比 2016 年增長 5 倍,到了 100 億人民幣。
第二波采用分銷模式的玩家是洋蔥海外倉和有好東西,都是正規的二級分銷,洋蔥海外倉切的是化妝品品類,有好東西切的是生鮮品類,切的品類相比云集更加垂直。
PC 時代的垂直電商很少有跑出來的,那么微信上的垂直電商有沒有可能呢?
因為微信階段性的流量紅利,是有可能加大這種可能性的。在 PC 時代,我們假設用戶獲取成本(CAC)是 150 元,但 ARPU 只有 75 元,這使得垂直電商只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不斷擴品類,把 ARPU 做高,把自己做成京東;一種是賬始終算不過來,VC 不投錢的時候也就是掛的時候。
但在微信上,用戶的獲取成本可能變成了只有 30 元,賬天然算得過來,這給了微信垂直電商跑出來的時間窗口。
第三波玩家可能是大型玩家,比如微選。
蘑菇街的陳琪和京東合資成立了微選,打開微信里的京東頁面,在二級頻道里就能看到,目前看是一個微商導購頻道,但未來有可能做大型微商平臺,前端組織大量的店主進行分銷,后端精選供應鏈供貨。
當分銷這個模式被普遍使用,說明流量紅利也會開始消退,后面進來的玩家可能要注意了,走同一條路并不一定有紅利。
除了拼團和分銷,我們也看到一些新打法新品類冒出來。除了拼團和分銷,我們也看到一些新打法新品類冒出來。
比如享物說,一個基于小程序的二手交易平臺,通過虛擬積分來買賣商品。險峰在天使輪投資了享物說,內部在討論起來時也會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項目,有意思在哪里呢?
二手交易和微信有很好的契合度,小區微信群里經常有各種二手物品的買賣,送掉和扔掉不需要的東西已經變成了新生活方式,卻一直缺少一個好的載體。
享物說和閑魚等二手交易平臺有著本質化差別。
閑魚里的物品還是定位在百元以上,而享物說上的物品更便宜更長尾。
閑魚有 80% 的物品一年之內賣不掉,而享物說 70% 的物品可以在三天內賣掉,形成了足夠強的差異化。
買賣不需要人民幣,只需要積分,使用門檻很低,這意味很低的流量獲取成本。并且長期來看,會有一定的網絡效應,這是 VC 最敏感的事情。
之前在 PC 和 Mobile 上,往往是先獲取流量,再做交易。
但在微信上,一些交易平臺卻把順序倒了過來,比如拼多多和享物說,交易本身變成了高效拿流量的手段,拼多多建立的是價格敏感用戶的流量池子,享物說建立的是二手交易的流量池子,之后平臺會引導這些流量去購買高客單價的產品,或者導向別的交易。
所以,享物說到底是二手交易平臺?還是一個帶社區屬性的流量池子?很難分的清。
3、交易平臺的機會
以上說的都是交易平臺,這里面我們可以討論三個機會:以上說的都是交易平臺,這里面我們可以討論三個機會:
第一,微信更好的做到了人以群分,這里是不是有基于人群的會員制電商的機會?
有好東西是針對一二線人群的,云集和拼多多的人群要下沉一些,但還有更下沉的五線開外的鄉鎮還存在空缺,比如我們交流過的 V 小客就希望主打這個市場。
第二,垂直電商和微品牌的機會。
因為用戶獲取成本的降低,微信里垂直電商跑出來的概率增加了很多。
很多玩家用的是分銷模式,只有高毛利的品類才適合分銷,這樣可以給一二級代理足夠的毛利,比如化妝品、母嬰、生鮮和家居這些長尾非標品;
比如大牌尾貨,一二折進貨,三四折賣出;還有廠牌,毛利空間也很可觀。
當渠道建立后,這里或許也有微品牌的機會。
第三,除了拼多多這種實體物品電商,以終為始看,微信里是不是還存在虛擬物品電商平臺的機會,之前的知識付費更接近 CP,有沒有知識付費平臺化的機會?
有沒有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的機會?從不同的切入點切美團和 58 同城的市場。
在用戶端,我們看到的是通訊錄維度增強后,帶來的新的流量玩法,這里面帶來的最大機會是交易平臺,先行者收割了流量紅利,做了很多用戶,也收割了資本紅利,融了很多錢。
這個紅利是有時間窗口的。
從用戶行為上說,當我們被一個微信電商平臺拉到群里,物美價廉的情況下我們是愿意掏錢的;
當我們被 20 個這樣的微商平臺拉到群里,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把群靜音掉,這時購買轉化率勢必降低,流量獲取成本勢必提高。
往后發展,這些交易平臺還是要有些硬能力。要么做重供應鏈,把控好貨品的質量和價格,甚至做渠道品牌;
要么做重前端,形成自己獨特的內容和社區,做成會員制電商,黏住用戶,更懂用戶。
無論是前一條路,還是后一條路,用戶最終還是會沉淀到某個載體上。
有的會沉淀到自己的 App 上,有的會繼續留在微信上。拼多多已經在往自己的 App 上導量,據說有一半交易是從自己的 App 上來的。
那做到最后,究竟是中心化的,還是去中心化的真的重要嗎?
用戶關心的還是貨品的質量和價格,購買效率和體驗,前期怎么搞流量都是戰術。
對部分玩家來說,去中心化電商是一個階段性產物,最終還是中心化的。
文 | 42章經/作者 | 吳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