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權健案進一步走向深入之際,微商這一曾經爆紅的行業也在迎來生死期。近日,號稱中國最大微商集團的摩能國際被指“產品涉嫌違規”。據了解,早在去年,一篇“百億微商公司被爆涉嫌傳銷”的文章在網上傳播甚廣。同年5月,摩能國際還曾被爆出,從各地趕來的代理商在摩能國際北京辦公室外要求集體退款。而公司業績輝煌的時刻,摩能國際曾邀請多位一線藝人為其代言。
對此,有專家昨日在接受采訪時認為,由權健案引發的強監管,外加電商法以及微信新政的影響,部分采取多層次計酬的微商企業或難獨善其身。
電商法微信新規將倒逼微商自律
隨著1月1日開始,中國首部電商法正式實施,“風評”一直不佳的微商首當其沖。
根據電商法,“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從事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平臺內經營者以及通過自建網站、其他網絡服務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電子商務經營者”均為電商經營者,必須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也就是說,微商不能再“任性”經營,必須進行工商登記,確保產品質量。
與之相應的是,2019年元旦,微信也更新了版本,所有用戶都強制升級到了7 .0版本,而升級的同時,微信關于處理違規賬號的聲明也宣告出爐。依照新規,一旦微信賬號被舉報多次涉嫌欺騙、詐騙,微信官方會根據提供的證據進行警告處理,如果屬實將會進行封號三天或者七天的懲罰。如果頻繁被人舉報,那后果就比較嚴重,可能面臨永久封號的處理。而此前一些微商就曾爆出過大量出售假貨,欺騙消費者的信息。
對于上述新規的出爐,新零售工商領袖聯盟秘書長胡軍昨日在接受采訪時直言,電商法出爐,對于微商而言,符合電商特征的可能會被納入電商管理,而那些不符合電商特征,比如采用團隊計酬、采用多層次分銷、拉人頭等做法的,就可能要列入涉嫌傳銷范疇,進而進行監管。
在胡軍看來,電商法以及微信新規的出爐,對新零售領域來說,肯定意味著規范。類似資金盤的模式、拉人頭的模式,未來必須轉到做產品做服務的模式。過去互聯網紅利、人口紅利等因素,一度令微商的發展看似充滿了動力。但最新的情況來看,這種模式很難為繼,尤其是靠大量囤貨、老找代理的模式,到后面肯定會出現后續問題,例如貨賣不出去,最終經銷商可能會去大量退貨。胡軍預計,對于微商而言,在法規出臺的情況下,唯有更加自律,才能讓行業健康發展。
已有直銷公司在粵利用微信開展業務被罰
其實,不只是部分微商公司在涉嫌利用微信展開類似直銷甚至傳銷業務,部分持牌直銷公司也在加速布局微信朋友圈市場,且部分因此被罰。
查原廣東省工商局網站獲悉,近年來,已有多個直銷持牌公司在廣東被查出利用新媒體工具違規從業。
以該網站2017年披露的個案為例,廣州市工商局于2016年5月17日對消費者投訴的“克緹消費者退貨背后的‘尷尬’維權為何如此艱難”的情況,對克緹(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進行立案調查。經查,當事人在廣州地區的直銷員楊某麗、李某妮、雷某云等30人,利用私人聚會、微信朋友圈等非固定場所,向顧客推銷未被商務部批準的優酵365飲液、康之源軟膠囊6盒裝等13種產品,違反了《直銷管理條例》第四十二條“超出直銷產品范圍從事直銷經營活動的”規定,依據《直銷管理條例》第四十二條的相關規定,廣州市局責令當事人停止違規直銷活動,并沒收違法銷售收入7700506元,罰款28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