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雙11 期間,新品牌在天貓的業績出現了現象級爆發——360個新品牌拿下細分品類銷售額第一,16個品牌成交額在1億元以上,數量為歷年之最。
這種“現象級爆發”是怎樣發生的,又為什么是現在發生?
上周,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復旦發展研究院和阿里研究院主辦的2020“看中國”論壇上,多位創業者和學者一起解讀了“新品牌崛起”的商業邏輯。部分要點包括:
信息密度空前變大,消費者形成了獨特的偏好,這是新品牌涌現的基礎。多樣化需求一直存在,此前沒有有效的手段來滿足,平臺和數字化技術滿足了這些需求。新品牌捕捉到了用戶想要的東西,這充分體現了數字化是引擎,但商業的本質不會變。今天中國具備了誕生新一代品牌的完整條件,包括產品研發的創新能力、數字技術、數字化營銷、市場、供應鏈的力量。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教授認為,新銳品牌的成長不是個案,而會成為一種現象,數字技術則打開了一扇門。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參與了這場討論。在他看來,數字化的條件下,零售商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一個品牌公司正在走向一個零售公司”。
消費者形成獨特偏好,需求更加細分
每一個新品牌崛起的背后,都有眾多擁躉。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教授認為,新品牌對應的正是雙11期間更多被滿足的細分需求,這在不少新品牌上都得到證實。
消費者的需求為什么會越來越細分?
張影認為,這是由于信息密度的空前變大。
“十年大家基本上聽一樣的歌,看一樣的電視,偏好非常趨同。而因為信息密度變大,一個時代不再是十年、五年,有可能三年以后就不一樣。”這讓消費者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偏好,而且形成速度越來越快,在此基礎上,新品牌大量涌現出來。
爆發引擎:平臺和數字化技術
一些消費需求是新近萌生的,另一些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則原本就有,為什么現在才被滿足?
張影認為,以前沒有有效的手段來滿足他們,“現在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平臺和數字化技術,我們會有更多品牌出來,滿足那些一直存在、但一直被忽視的需求。所以我們相信,現在只是一個開始。”
在他看來,得益于技術助力,新銳品牌的成長不是個案,而將成為一種現象。
元氣森林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章肖洋贊成張影的“技術論”:“我們從根子里相信數據技術是做產品研發和上市的基礎設施。”
抓住商業本質:用戶是不斷變化的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認為,今天涌現出的新品牌不只靠互聯網做營銷、聚客,數字化的思考還融入到了商品之中。
張勇提出,新品牌能從平臺提供的能力中發掘到機會,是因為他們捕捉到了用戶想要的東西,這充分體現了數字化是引擎,但商業的本質不會變。
他總結了新品牌的幾個特征:
第一,做商品的人要有藝術家氣質,既能讓商品在功能上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同時能有效地把商品轉換成用戶溝通語言,更容易地找到與之有共同語言體系的人群;第二是品牌定位和溝通,讓消費者認為“這是屬于我們一代人的品牌”;第三,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運用渠道,過去,用戶溝通的主體是零售商,而在數字化的條件下,品牌自身就完成了用戶溝通和用戶教育,最后再用渠道完成履約。這里面的奧妙,本質上是改變了品牌商和用戶的關系。零售商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一個品牌公司正在走向一個新型零售公司。
在張勇看來,今天中國具備了誕生新一代品牌的完整條件,包括產品研發的創新能力、數字技術、數字化營銷、市場、供應鏈的力量。“在這上面,所有成功的企業都必須要放下自己的過去,去追求商業本質中不變的東西,就是用戶永遠是變化的。這是擁抱變化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