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3月5日,知乎首次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申請,沖刺紐交所上市。
沒過多久,知乎上就出現了“如何看待 2021 年 3 月 5 日知乎遞交赴美上市申請,招股書透露了哪些信息”的問題,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汪華、老虎證券合伙人徐楊親自下場回答。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在時隔4年后再次現身知乎稱,“與時俱進 + 保持初心,知乎就是這樣走到了今天,成為了世界上非常少數沒有替代品的app。”
創新工場是知乎天使投資人。當年,李開復就說既喜歡知乎創始人周源身上的“書生氣質”,又擔心他“太過文人作風”,投資的時候“壓根兒沒考慮IPO”。
知乎已從從創立之初的小眾精英社區,發展為如今月活用戶7570萬的中國最大問答社區。它在用戶的爭議、同行的競爭和資本的加持中前進,并開始尋求商業變現,面目也逐漸變得模糊。
精英問答社區的興起和下沉
2010年,被稱為中國移動互聯網元年。喬布斯發布的iPhone4石破天驚;而早已財富自由的雷軍在中關村一間辦公室里和同儕們端起了小米粥;因為“飯否”火起來的王興模仿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創辦美團……
北京的創投圈,涌動著不可名狀的燥熱。那年夏天,即將三十而立的周源拉著幾個朋友創立了知乎,公司名為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69.193萬元。
周源是貴州貴陽人,先后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和東南大學,畢業后做過程序員,當過記者,還有一次失敗的創業經歷。和中國許多互聯網創業一樣,周源的這一次創業,是從模仿海外著名的問答社區Quora開始。
2011年1月26日,知乎app正式上線,吸引了李開復、王興、馬化騰、徐小平等互聯網創業企業家和投資人入駐,在40天內創造了8000個問題,寫下2萬個回答,塑造了知乎最早的精英氣質。
周源也因此與李開復結緣,獲得創新工場的150萬元天使輪融資。此后,從2012年到2019年,知乎經歷了7輪融資,創新工場、啟明創投、今日資本、騰訊投資、賽富投資基金多次追投。融資額從幾百萬美元到4.34億美元,一路走高。
最初知乎不走互聯網創業的尋常路,打造必須通過邀請碼才能成為用戶的封閉社區。這一做法,頗有些最近大火的語音交流軟件clubhouse之風,正是這種門檻讓知乎自帶“逼格”,吸引各行各業的高收入、高素質人群爭相加入,好像沒有知乎賬號就不配混跡知識分子圈。淘寶上甚至一度出現轉賣知乎邀請碼的生意。
當時有用戶這樣評價知乎:“211的不敢說話,985剛到門檻,有底氣發言的人,最起碼也得是常青藤。”知乎的出現,滿足了高端用戶之間“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社交需求。
但到2013年,知乎宣布開放注冊,一時引發巨大爭議。有人批評周源為了流量放棄質量,知乎將“淪落”為下一個微博或天涯社區。但也有人表示支持,在互聯網行業激烈的競爭中,不擴張只會被吃掉。
面對一些深度用戶不再使用知乎的威脅,周源和團隊還是選擇擁抱大眾。開放注冊一年后,知乎注冊用戶擴張了10倍,話題擴張到商業、影視、文化、生活、時尚等各個領域,優質內容也被分享到其他平臺。
但也如一些人所擔憂的,知乎曾經的高端調性逐漸被消解。熱門話題里越來越多出現“如何看待某某明星”的娛樂話題,高贊回答中長篇的深度專業分析也被抖機靈的段子手取代。大眾網民源源不斷涌進知乎的同時,早期的高素質重度用戶心生不滿,有人悄悄逃離。
周源曾在一次采訪中表態,“我要做的是一件要往前方看的事,但你不能說,所有往前方看的人,都是理想主義的人。”
2018年5月19日,在知乎舉辦的“第五屆鹽Club新知青年大會”上,周源和演員張譯共同宣布,知乎誕生了第1億個回答——“健身領域有哪些偽科學、錯誤的常識?”
到這時,知乎已經有1.6億注冊用戶,二三線城市的用戶數量增長迅速,年輕用戶比例不斷提高。根據最近披露的招股書,截至2020年年底,知乎47.6%的用戶來自二線城市和其他城市,78.7%的用戶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不斷下沉的知乎,已經完成了從精英內容社區向知識普惠平臺的轉變。
根據招股書,上市前周源擁有公司占股8.2%,擁有46.6%投票權,而高管團隊整體持股9.6%,投票權47.2%。
知乎核心團隊還包括聯合創始人張亮、黃繼新、李申申等,三人都曾在2018年分別拿出其所持7%的股權做質押。2020年年底,就在知乎沖擊美股之前,黃繼新、李申申還退出了董事席位。
問答社區的生存和爭奪
易觀互聯網娛樂高級分析師黃國鋒曾做過概括,互聯網內容社區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1.0階段以“百度知道”為代表,是PC時代基于百科搜索的靜態知識生產;2.0以“新浪愛問”為代表,出現了知識交換社區。
在黃國鋒看來,知乎也是屬于2.0階段的產品。而3.0階段將是以實時互動和知識變現為特征的知識共享時代。如何將不斷積累的優質內容變現,確實也是關乎知乎存亡的根本問題。
2016年5月,已經一年未獲新融資的知乎啟動商業化,開始提供線上廣告,推出知乎Live和付費的“鹽選會員”服務體系。這一年也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得到、分答、喜馬拉雅等產品紛紛嶄露頭角,內容創業似乎終于找到了理想的變現模式。
但內容創業迎來風口的同時,也吸引更多玩家加入競爭,知乎迎來最強勁的對手:悟空問答。
當時張一鳴自信地表示,可以用人工智能和算法解決基于傳統社交模式的問答產品存在的不足。悟空問答上線后,拿出10億彈藥補貼創作者,還一口氣從知乎挖走了300個大V。
此事一出,知乎聯合創始人張亮在一個知乎大V群里回應稱,“太好了,趕緊讓他走。他以為中國就300個寫作的人?”立刻引來張一鳴公開嗆聲:“張亮對自己平臺作者有點傲慢。”
當時在知乎上,創作者只能通過知乎live和私人解答獲得收益,而悟空問答的補貼力度明顯更大,經常舉辦各類競賽活動激勵創作者。面對競爭,知乎不得不尋求轉變,開始提高和完善對創作者的激勵。
但是,盡管有今日頭條的流量和補貼加持,悟空問答沒多久就偃旗息鼓。張一鳴懟張亮一年后,知乎的月活仍保持著千萬級,月活只有80萬的悟空問答望塵莫及。今年1月13日,快被人們遺忘的悟空問答發布了下線公告。
悟空問答的出現,沒能給知乎致命一刀,反而逼迫知乎更好地完善產品。一位被悟空問答挖走的知乎大V曾說,簽約悟空問答的兩年間,他從沒有感受到過知乎那樣的社區氛圍。
畢竟,如果只是冰冷的人工智能和算法,無法凝固用戶的靈魂。
知乎的社交屬性,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創作者和運營人員的交流。知乎的運營人員很多本身就是大V,對用戶和創作者的興趣點、所屬領域的熱點都有更強的敏感度,可以給創作者有效的幫助,產生真正的社交連接。
相比知乎,根據QuestMobile在2017年12月發布的《百科問答App洞察》,悟空問答在三、四線城市的用戶比例更高,用戶畫像呈現“年長、三四線、低收入男”特征,偏愛游戲直播娛樂。
雖然知乎不斷下沉一直引發質疑,不斷流失優質用戶和創作者,但直至今日,在尋找信息作出決策或尋找答案方面,知乎仍然是互聯網平臺中的首選。問答社區賽道上,老鐵們沒能跑過“人在美國,剛下飛機”的高收入精英。
從問答社區到答案市場
正式披露上市之前,前后經歷7輪融資的知乎始終沒能實現盈利,近兩年累計虧損15億元。
雖然2020年虧損已收至5.18億元,相比上一年減少48.46%。但知乎在招股書中坦承,無法保證將來將能夠產生利潤或產生正的經營現金流,“主要取決于我們進一步擴大用戶群和增加收入的能力,但是我們不能向您保證我們的用戶群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但資本對知乎抱有信心。創新工場、騰訊投資和啟明創投都參與了多輪對知乎的融資,上市前創新工場持股13.1%,擁有7.6%的投票權;騰訊持股12.3%,擁有7.1%的投票權;啟明創投持股11.3%,擁有6.6%的投票權。
2019年,百度和快手也聯手領投知乎的F輪融資,規模高達4.34億美元。兩家公司一個代表著上一代內容社區,另一個代表著和知乎幾乎沒有重合的用戶群體。此輪融資后,有媒體報道稱知乎估值達到34億美元。
周源曾說,自己找投資不是找錢,而是找隊友。騰訊曾投資快手和搜狗,三家又一起投資知乎;百度也曾投資快手,也聯合快手投資知乎;據說,和知乎 曾經“大打出手”的張一鳴也考慮過投資知乎。
和資本豪門朋友圈一起膨脹的,還有知乎的營收和用戶規模。
根據招股書,2020年知乎總營收為13.52億,同比增長101.7%。收入主要有三個來源,其中占比最大的是8.43億元廣告收入,但在總營收中的比重明顯下降。來自付費會員和內容商務解決方案的收入,則從2019年的13.2%增至33.7%。
2018年5月,知乎開始預售“超級會員”,支付259元可以享受知乎上幾乎所有優質付費內容。到2020年,每月付費會員人數已增長到240萬。
知乎還推出內容商務解決方案“知+”,在內容生產環節幫助企業尋找選題和生產優質內容,或者匹配有生產能力的創作者和優質內容給到企業。知乎還試圖將平臺轉變為內容的消費場景,讓用戶在瀏覽內容的過程中被種草并最終產生消費,本質上與電商直播是同樣的邏輯。
2020年,內容商務解決方案給知乎貢獻的收入為1.36億元,是2019年的211倍之多。同一年推出的在線教育和電商相關服務收入5263萬,同比增長10.8倍。
知乎想做的已經不僅是一個內容社區。4310萬內容創作者生產的3.53億條內容中,不僅有普通人提供的各樣專業知識、情感故事,還有專業機構生產的知識產品和內容服務,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答案市場。
就在悟空問答停止服務的4天前,知乎又宣布要拍一部科幻網絡劇《寒梅工程2021》,準備進軍影視IP市場。
知乎想要實現其描繪的宏偉圖景,還需要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