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上市計劃若如愿在今年順利完成,不但會是中國產業界的最大新聞,也將會是全球金融市場的第一大焦點。
盡管阿里巴巴官方一直對上市的話題輕描淡寫,故作淡定,但其手頭緊鑼密鼓的籌備卻從未稍緩。除了斥資20多億美元頻頻對外收購,以多元投資來提高估值外,一直交易活躍的阿里巴巴原始股,近日也陷入了惜售狀態。外界猜測,經歷了一波三折之后,阿里巴巴今年仍將重返香港聯交所上市。
阿里巴巴的上市計劃,在去年意外演變成一場從香港金融界蔓延到普羅市民的大辯論。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為了力挽狂瀾,去年底面對香港大搞“形象工程”,除了邀請香港媒體前往阿里巴巴位于杭州的總部參觀,還專門安排香港的大學生到阿里巴巴的實習。馬云也不忘大打感情牌,公開感性地說自己將在香港度過晚年,也已經買了養老的房子:“我愛香港,每次望著維港景色,我的心情就特別的輕松……全世界的交易所都邀請阿里上市,但我希望香港是阿里上市的首選地?!?/span>
馬云的積極姿態無疑為他在不少港人心中加了分。平心而論,阿里巴巴赴香港上市將令香港得益不小。眾所周知,阿里巴巴無疑將成為繼FACEBOOK以來全球第一大IPO,也將助港交所登上全球IPO集資一哥寶座。更為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巨頭均在香港上市,將吸引大批科網公司、創新型公司到香港上市,提高香港在新型信息化中的競爭力。對于香港股民,也無疑有更多“擇優選股”的投資機遇。
按理說,馬云以及阿里巴巴給香港帶來諸多好處,港人理應歡迎他,也理應樂見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然而事實是,香港輿論卻對馬云批評有之、諷刺有之,直言反對阿里巴巴到港交所上市的聲音也很大。
為什么馬云說他愛香港,但香港很多人卻不愛他,當中有何大家所不知道的秘密?
港人對馬云有“舊仇新恨”
首先,港人跟馬云有一段“舊仇”——阿里巴巴2007年11月曾在香港上市,2012年就撤銷了在港交所的上市地位。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的約5年里,僅派了兩次息,總共才0.42元(港元,下同),私有化的價格則是13.5元,竟然與招股價一致,表面上香港投資者是收回了本金,但計算上通脹率和利息,投資者實際上反而虧損,這引發了眾多香港投資者的強烈不滿,更將馬云形容為“偷走散戶青春的大盜”。
因此,馬云在事隔一年多提出希望阿里巴巴重回港交所上市,遭到不少投資者的大力反對。畢竟,阿里巴巴此前在與港人“結婚”5年后,不但“薄情”主動提出“離婚”,而且支付“分手費”還非常吝嗇,表面上是付回了“嫁妝”,算是有點良心,但其實上卻是讓把錢給阿里巴巴打拼5年的長情港人投資者們,傷了心也傷了“金”,且認為了馬云只想“共患難”不愿“共富貴”。
如今馬云希望“復婚”,自然引發了眾多投資者的強烈反對。這就好像剛被拋棄的女人,面對前夫突如其來的復婚請求,大概都不會表示:“謝謝你騙了我5年,歡迎再騙下去”。
其次,港人對馬云有“新恨”。阿里巴巴如今晉身全球科技股巨頭,這次赴港交所上市也跟上次大大不同,要求香港為其“私人定制”,以“合伙人制”上市。這意味著馬云在內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將持有較少股份,擁有對公司較大的支配權,這種“同股不同權”的要求意味著馬云希望“魚和熊掌兼得”,既想享有上市公司帶來籌集資金的好處,又想繼續以掌控私人公司的模式來運營上市公司,與香港現行的“同股同權”上市規則相悖。
雖然有不少業界人士、包括港交所總裁李小加都認同阿里巴巴“同股不同權”的要求,認為創始人持股少是一些科網公司發展過程中共有的特征。為了促成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上市,港交所更積極展開推動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咨詢的工作,以便為阿里巴巴“私人定制”的要求開綠燈。而且,由于在IPO市場上的強大競爭者美國對上市公司就設有“同股不同權”的制度,也令一些人呼吁香港應該學習國際經驗、與時俱進,為阿里巴巴打開方便之門。
馬云沖擊香港核心價值?
但是,香港大部分的輿論依然表示反對,一方面批評馬云此舉是希望凌駕游戲規則,將沖擊香港金融中心核心價值的底線;另一方面憂慮如“同股不同權”獲通過,馬云等合伙人容易操控公司,散戶投資者的利益失去保障。
何況,盡管美國上市公司設有同股不同權的制度,但這并非是為科技公司上市而設,而且與其法律上的集體訴訟制度相配合,令股東權益受到保障,反觀香港卻無此保障。加上,全球也只有美國才擁有這種制度,其他西方國家并沒有,香港如果簡單抄襲美國的相關制度,給阿里巴巴放行,恐怕會在法律體系上留下漏洞。
當然也必須承認的是,香港個別輿論對馬云、阿里巴巴的指責聲音過于嚴厲,則是由于阿里巴巴的網購業務已經對一些中港兩地的開發商所經營的商場,帶來了極大的沖擊。所謂在商言商,商場與戰場,部分香港商人自然會利用輿論攻勢,對競爭對手阿里巴巴大加鞭韃。
但對于阿里巴巴而言,更為重要則是香港特區政府以及監管部門香港證監會,也對放寬“同股同權”的必要性表示質疑。
如果把阿里巴巴比喻成一支希望出場競賽的球隊,而港交所則是球隊的“領隊”,在賽前雖然港交所盡職盡責,極力希望修改球場規則,幫助阿里巴巴順利出場比賽甚至取得好成績。但是對于作為裁判的香港證監會而言,他的職責則是公正、持平和堅持原則,因為如果為了一支球隊修改規則,哪怕這支球隊未來能得世界冠軍,但這樣做的后果是不但以后的球隊都會要求按照此新規則比賽,萬一此前的參賽球隊覺得不公平,要求按照新規則重賽,例如長實、和黃這樣的巨頭紛紛要求改變持股比例,“裁判”顯然無法處理。
或者有外界人士因此認為香港證監會頭腦僵化、不懂與時俱進,甚至批評這是香港有莫名的優越感,歧視中國新貴。但實際上,這并不是香港證監會第一次說不。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香港未回歸之前,在香港聘用了數十萬名員工,擁有美心、惠康超市、萬寧、貨柜碼頭和投資銀行等大量本地企業的英資怡和系,其大股東凱瑟克家族當年也是以10%左右的股權,控制整個怡和系王國。由于擔心遭受香港華人財團的狙擊,加上對香港回歸后信心不大,怡和系一方面強烈要求香港證監會豁免怡和系遵守香港“同股同權”的上市規則及收購合并守則,威脅如果未能得到豁免,將會撤銷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另一方面還通過當時的港督彭定康和其他港英政府高官向香港證監會施壓。
雖然怡和系給予了香港證監會極大的壓力,但香港證監會還是頂住了壓力,選擇對香港社會、經濟乃至政治都影響頗大的怡和系說不。結果,怡和系在1994年宣布終止在香港上市,轉向新加坡上市。怡和系宣布當天,隨即引發股災,當天恒生指數即大挫4%。雖然怡和系離開給香港帶來重大的資金損失,但香港證監會的強硬讓更多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遵守規矩,也讓香港股市在全球投資者心中的信譽更加牢固。
同樣的事情近年也發生過。就在兩年多前,備受港人喜愛的英超勁旅“紅魔鬼”曼聯球隊曾考慮來港上市,當時大股東格雷澤家族為了緊握操控大權,也曾提出以A、B股形式上市,同股不同權,但最終香港證監會同樣沒有“開綠燈”。曼聯最后在2012年中只好選擇在美國紐約上市。
由此可見,對于阿里巴巴到香港上市提出的“同股不同權”要求,香港證監會、輿論并非為了說不而說不,而是不愿為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和香港市場的聲譽。
阿里巴巴上市選擇不多
其實,馬云先硬后軟的態度背后,其意圖已被港人基本摸透。雖然馬云曾表示“全世界的交易所都邀請阿里上市”,仿佛除了香港外,阿里巴巴的選擇很多,但實際上選擇并不多。在中國A股市場方面,眾所周知A股也實行“同股同權”制,而且A股市場當前不支持境外注冊企業上市,在A股上市也不利于阿里巴巴的國際化進程,諸多原因都令外界相信馬云不大可能選擇在A股上市。
美國方面雖然允許“同股同權”,但是近年來美國展開了圍堵中國的國策,加上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監管嚴厲,動輒興起集體訴訟,而且還對中國企業發動“審計風暴”,旗下淘寶網商品良莠不齊、集團體系更是錯綜復雜的阿里巴巴,到美國上市有相當大的風險;在新加坡方面,由于新加坡市場狹小,集資額將被迫大幅降低。美國和新加坡兩者還有同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阿里巴巴作為一個外國企業,并不容易受到本地投資者追捧,上市后的成交額也就不會很高,這顯然并非馬云等管理層所樂見。
所以,馬云雖然說“不在乎在哪里上市,但在乎上市地方必須支持合伙人制度”,但實際上阿里巴巴選擇不多,而且目標基本上鎖定在香港。他這樣以言論“試壓”并沒有作用,反而可能惹來香港輿論的反感。在港交所的積極斡旋下,最有很可能的結果其實還是阿里巴巴方面作出一定讓步,商討出一個香港證監會可以接受的上市方案,才能順利在香港上市。
一位曾在港工作多年的內地高官曾說,香港是一本難以讀懂的書,需要花長時間來閱讀,引得不少外地來港的人士紛表認同。這本書馬云過去也曾讀了5年,如今正準備再次閱讀。馬云只有認真讀這本書,明白香港鞏固、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價值所在,才能算是真正的、深入的讀懂香港和愛香港,香港也才會對馬云有所回饋。阿里巴巴與香港的這場漫長而波瀾起伏的“戀愛旅程”,實在值得所有準備到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