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作家陸琪

 

    雖然現在明確了男女平等,但是在人們心里的不平等始終存在,這是中國亙古不變的傳統思想。

 

    天下花心的男人多,天下花心的女人少。為什么會這樣?許多聰慧的女人思索過這個問題,最后歸結與男人都是寡情薄意。

 

    事實真的這樣么?可男人對于權力對于金錢卻情深意切,一日不可放手,這怎能算寡情薄意呢?

 

    如果我們從歷史里去找答案,可以發覺,男人和女人在相處時有一個最大的區別。

 

    一個男人初見女人,會思索她漂不漂亮,她會不會做家務,帶她出去夠不夠面子。所以男人看女人,看到的并不是人,而是物,是一件可以評頭論足可以估值的物品,所以可利用可遺棄可戲耍可擺布。

 

    而女人初見男人,想的是他究竟愛不愛?恨不狠?女人把男人當作人,所以可以愛可以恨卻做不了其它。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到老友家喝酒,邂逅一代奇女關盼盼,兩人詩舞應答,相見恨晚,只可惜關盼盼已下嫁老友為妾,白居易只能黯然而去。

 

    幾年后,關盼盼的丈夫去世,眾妻妾作鳥獸散,只留下關盼盼感念丈夫恩德,在燕子樓為他守節。這一守便是十年,關盼盼在孤苦中想起當日遇見的白居易,便托人帶去新詩三首,一訴仰慕詩才之情。

 

    白居易也想起當年關盼盼的清雅舞姿,不禁黯然淚下,可擦干眼淚后,他又立刻寫詩三首寄回給關盼盼,詩中竟句句刻薄,恥笑關盼盼韶華老去,已經沒有當年的舞姿,如今丈夫去世,如真的有心守節,又為何不以身殉葬呢?

 

    白居易乃一代大詩人,更自認道德君子,對于守節婦人的來信,可謂立場堅定不為所動。但這三首絕情詩卻把守節十年的關盼盼逼到懸崖邊,收到回信后十天,關盼盼在輿論壓力下,只能硬生生絕食而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燕子樓事件。

 

    歷史如明鏡,無數事例都表明,男人只是將女人當作裝飾門面照顧自己的工具,而很少付諸真情。但無論才情多高的女人,一旦遇見中意男人,莫不是將整顆心都掏出來。

 

    當然也有把男人當工具的女子,例如漢呂后、武則天、慈禧等人,尤其是慈禧,就連當初最深不可測的男人曾國藩也“畏之若虎”。但這屈指可數的幾人,卻幾乎沒在歷史中留下任何好名聲。男女不平,可見一斑。

 

    現代社會雖然男女平等,可感情上的事情卻永遠也平等不了,再聰明的女子,可以在事業上贏過男人很多,可偏偏在感情中栽跟斗。

 

    經常有朋友問我,這怎么破解?

 

    造物弄人,天生荷爾蒙的事情又怎么破解?真的要破也有法子,那就每天給自己雄性激素吧。只是會多出一項長胡子的后遺癥。

 

    自己權衡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