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4-04-04|[復制鏈接,推薦給朋友]
1
3011
好像每到清明就總會下那么幾天的雨,不下完全不痛快嘛!春雨沙沙,飄飄灑灑,走在田間的雨地里,去呼吸,湖歌唱,去懷念。
馬上就放假了,雖然只有三天,雖然不算雙休日的話其實只有一天,雖然大家一再呼吁假日辦依然還是這么個放法,但是,畢竟也是放假了。
古代清明節怎么放假呢?要搞清楚這一點,先要弄明白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和寒食節的關系很密切,有人說清明節就是寒食節,但其實并非這樣。寒食節是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又稱“百五節”,按照這個算法,我覺得中國的愚人節應該是冬至后的第二百零五天。
不過,寒食節和清明節的起源是一樣的,都是因為介子推。
介子推是晉國人,當年晉文公有難,介子推對他有恩,具體是什么恩,也有很多說法。根據《韓詩外傳》記載,在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的時候,有一年,他逃到衛國,有個隨從背叛了他,偷了他的錢糧逃入深山消失了。重耳饑餓難忍,去找當地的農夫要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
后來重耳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重耳吃后,才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不知道之前如果知道的話還會不會吃)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后來公子重耳就成了晉文公,就想請介子推出來當官,介子推不去,他認為,我做的是對的,忠于你,沒必要受什么獎賞。
春秋時期的人有股擰巴勁兒,看起來挺迂腐,其實挺可愛。這種擰巴勁在后來的歷史上,越來越少見。
介子推藏在山里,不見晉文公。晉文公為了逼他出山,便放火燒山,誰知道介子推就是死,也不當官(現在大多是寧肯死,也要當官),結果,介子推就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當然,也有可能是腿上當年割了肉走路不利索沒來得及跑)。
晉文公很后悔,從此,每到放火燒山這一天,宮中便禁止生火,飯都吃涼的,以此懷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后,晉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為他掃墓,就有了清明節。
弄明白清明節的來歷,再說古代放假的事。
古代中國,當然是沒有周末的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秦漢時期,休假制度就相當成熟了,但不叫休假,叫“休沐”或“洗沐”。意思就是定期讓公務員回家洗洗澡,要不然皇帝上朝的時候,味兒太大。
所以,那時候休假,其實就是個洗澡假。漢朝的時候,上班五天,就回家一天,洗澡去。這個就相當于現在的星期天。除了洗澡假,還有一個例假,跟現在法定節假日差不多,漢朝的時候就兩個法定節假日,一個是夏至,還有一個是冬至,各放假五天。
從唐代開始,清明節正式開始放假了,跟寒食節連起來,放四天。到了唐玄宗這里,干脆,放七天,歷史上的一個黃金周就誕生了。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繼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寒食與清明兩節合在一起,假期也是七天。而且兩個節日已完全融合為一體。除了掃墓之外,各種活動,很熱鬧,我們看《清明上河圖》就能看出來。如果放假時間短,哪有這么多人有心思逛街趕集啊?或者像杜牧那樣,到處找酒館買醉啊?
到了明清,清明節就不行了,不放假了。
所以說我們雖說只放三天假,和唐宋沒法比,但比明清,現在的清明多少還是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