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這個世界有了網絡,什么秘密都不再是秘密了,抄襲成風,純凈的文學年代被埋沒,非主流開始盛行,胡編亂造也能上電視,假貨也敢與正宗的PK了。

 

4月26日是第14個世界知識產權日。記者昨天從省市知識產權部門了解到,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的普及,在為市民購物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成為知識產權侵權案件的高發區。據悉,即將啟動的全省知識產權執法維權“護航”專項行動將重點查處電子商務平臺的侵權現象。而南京明年也擬上線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監管平臺,破解網店侵權難題。

 

網店宣稱品牌授權,其實賣的是假貨

截至2013年底,我國網站數量已達350.7萬個。2013年,我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85萬億元。

“相比于往年,去年網購平臺是涉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頻發地帶,比如,很多中小商家打著品牌授權口號公然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江蘇省知識產權局負責人介紹,互聯網知識產權糾紛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對互聯網企業自身所開發的網絡技術的模仿和盜版,二是通過網絡非法傳播與銷售侵權產品。

 

產品來自全國甚至國外,侵權查處難取證、難定位

雖然網店侵權案件頻發,但如何有效查處監管,卻成為一個難題。

據介紹,作為阿里巴巴這樣的服務運營商,發現涉嫌假冒專利的網店,他們只需要立刻將之關閉。而作為專利執法部門,必須查源頭。但目前專利行政執法遵循地域性,如果一家網店涉嫌知識產權侵權,網店提供的產品產地如果在江蘇,執法人員可以實地執法,并要求電商平臺刪除該網店銷售網頁。但如果產地不在江蘇,江蘇執法部門只能根據協作機制,反饋到所在省份。如果產品來自國外,查處難度更大。

此外,消費者法律意識淡薄,貪圖便宜,知假買假,較少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也是網店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增多的原因之一。

 

智慧工商網絡監管平臺最快也要2015年才能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