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似乎一直在謀劃公眾號的影響力,實際上呢,很多人添加了公眾號,卻很少打開那里面到底有什么。
流量要的是便利,要的是目的性,要的是好心情,你趕,是趕不過去的。
微信的商業價值到底要如何挖掘,微信自己真的沒有想清楚,或者自認為想清楚了,卻是一條混沌丶迷茫丶讓用戶沒有順暢感受的一條路。
微博的開放和堅持,是基于信任用戶自己有鑒別能力,這一點上,新浪比騰訊更勝一籌。天賜良機,微博加油!
如今的一部分新商業起點,新生代的消費者的信任起因可能先產自于個人價值觀或者符號認同,而非企業認同在先。比如,你買錘子,是買老羅;你買小米,是買雷軍;你不買凡客,也很可能是因為你對歡陳年大叔不感冒。
朋友圈的信息獲取叫巧遇,有興趣的會進個人空間,這叫挖掘;公眾號叫什么?公眾號叫拿號等位丶叫期盼,叫我是營銷!
公眾號內容更新不常態化呢,冷落了你;
常態化呢,又惡心了你。
多拐一道彎,對于用戶都是巨大的折磨。
微信誕生了3年多,除了讓一票個性大拿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喧囂幾回以外,拿得出手的商業巨賈案例太過缺乏。
我從來不信什么流量決定論丶顛覆論。
移動端并不等于微信,微信更不是移動互聯網的代名詞。
微信能做什么,讓用戶自己去發揮就好。 微信就是一工具,何不就安心做一工具呢? 要發揮商業影響力,還得再加油!
在消費者眼里,商業本身始終是勢利的,一見面都是帶有防備心理的。
消費者的理性和防備絕不會因為你穿上公眾號而絲毫衰減。 這就非常明確說明微信鏈路也僅僅是通路而已。 鏈路其實已經很多了,微信并沒有多少比微博丶百度丶開放平臺丶垂直平臺丶自建平臺更偉大之處。
微信很偉大,但還得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