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和金錢搭上關系的永遠都不缺少故事,原因很簡單,錢是人類生態鏈得以正常運轉的紐帶,錢(貨幣)自從被固定地充當為一般等價物后,就開始了價值評估和價值交換之旅,現代人甚至拿它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標尺,誰賺得錢多,誰就值錢,誰的價值就大。所以阿里天生就不缺少故事,因為做的就是錢的買賣,雙11就創造了571億元的天貓吉尼斯紀錄,有個細節值得注意:“雙十一”網購節的24小時內,阿里巴巴移動端成交額達到243億,是去年移動交易額的4.54倍,占總成交額42.6%,無獨有偶,就在過去的10月14日,阿里在北京宣布啟動百川商業計劃,聽說入駐“百川計劃”的APP應用,可以使用阿里提供的“云”平臺基礎設施,直接授權登錄淘寶賬戶,并接入阿里商品丶交易丶支付丶O2O開放體系,為APP應用快速進行電商化升級。響鈴這貨聽不懂高大上的專業術語,不知道把它簡單粗暴得理解成為移動端的淘寶聯盟(阿里媽媽)是否恰當,估計和百度直達號丶微信公眾號有的一拼。幾年來阿里通過并購投資內部孵化UC丶高德丶來往丶淘點點丶菜鳥物流等重量級戰艦后,怎么還會繼續整這些大平臺大生態?難道移動化浪潮鋪天蓋地的襲來時,阿里也開始顫抖了?

 

  以物為中心的PC電商強弩之末?

 

  就如羅胖子所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兩個線索,一個是“人的延伸”,一個是“跨界協作”;因為有對人無限的延伸,才有了層出不窮的需求,代步工具是腳的延伸,于是就有了馬車丶單車丶汽車丶飛機丶無人駕駛機。。。因為有了協作就有了分工,協作讓你去撿貝殼,讓我去縫衣服。于是我們就有了交換的需求,慢慢開始需要大量的交換,就得有個固定的場所,后來我們就管這個場所叫集市街道,這是實物的空間,在固定的空間里為滿足不同的需要產生交易的過程就是商業,商業的本質是價值交換,是盈利,商業的核心是實現物物交換,以物為中心。但交易過程并不產生新的價值,那盈利怎么來呢?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取價格差(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就是價格)!5塊貝殼和1件衣服,誰的價值大雙方都不一定清楚,只能通過交易雙方的感知,但往往因為交易主體對信息了解掌握得不全面產生對價值的誤判:價值高估或價值低估。1件衣服可能就換6塊貝殼或者4塊貝殼。中間的差額就是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價值差,所以哪里有買賣哪里就有“殺害”!這樣看來商業價值轉換的過程就是信息匹配的過程,做小買賣的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典型的就是倒爺代購!

 

 

  隨著空間的擴大,交易雙方有了更多選擇,這種信息不對稱慢慢縮小,于是就有了天虹丶萬達這樣的采購集市,他們在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同時,以物為中心創造新的價值差,萬達有名貴的時裝,我們就去萬達,人跟著物轉,但仍然受限于地域。伴隨互聯網的發展,開始有了天貓京東這樣的網上集市,他們基本擺脫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交易市場更加方便活躍透明,萬達天虹這樣的實體集市也就面臨著沖擊和崩盤。阿里巴巴571億電商節就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以實物電商為主的成熟,天貓這樣的網上采購電商和集貿電商開始進入成年鼎盛期,但它仍然是以物為中心,要買最便宜的服裝就上天貓買家電就去京東。他們在海量商品信息中篩選并匹配讓用戶更加高效快捷地完成購物,也就是價值交換。它大大提升了商業效率,解決了一部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利差,也代表著中國電商的實際狀況。網上電商解決了一部分信息不對稱,玩的是大買賣。而不大不小的買賣就是那些利用互聯網的電商賣家們,他們規避信息不對稱,讓自己的商品盡可能地展現在用戶面前。

 

  但這種以物為中心的電商越來越不讓人滿意,1丶看到的并不是用戶想要的,還是得做篩選,賣家仍然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的商品出現在用戶眼前,不管是否需要。2丶用戶仍然得等,等發貨丶物流配送丶簽收,過程中仍然有太多不可預見的問題,比如前幾天一家快遞天津分公司就發生火災,而且這個體驗還不夠好,快遞員可能發脾氣,可能把貨弄壞。。。用戶得耗費時間成本和精力去做。3丶用戶仍然得為信息不對稱付費,快遞費就是其中之一,因為跨區域了得收錢;賣家先提價后降價的假促銷,最后還是用戶埋單。。。所見即所得,隨時隨地的購物體驗還是有一定差距。

 

  以人為中心的社群電商含苞待放?

 

  我們現在越來越希望有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做飯時發現廚房鹽沒了,馬上打開手機,手機就出現鹽的產品界面,一鍵訂購。不用考慮路程丶郵費,僅僅訂購鹽而已,30秒解決問題,菜上桌前鹽已經進鍋。平時上班路上丶如廁丶休息時我看到什么就能買什么,碎片化購物我所看到的就是我所想要的,快捷簡單高效而且實時!

 

  但目前的天貓京東們仍然依靠電商平臺分發流量的方式做移動電商,阿里用手機淘寶客戶端形式實現交易,京東索性直接進駐微信和手Q,用商城的形式出現,電商平臺仍然只是簡單地復制PC端的貨架販賣流量模式。隨著用戶購物時間的碎片化丶渠道的碎片化,傳統電商平臺的流量控制權慢慢減弱,商家獲取流量的成本也越來越高,而移動端自身開始產生了新的流量,移植PC電商傳統方式的粗暴玩法開始顯得格格不入,京東入駐微信的實際效果遠遠未達預期就是例證。

 

  那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什么樣的移動電商方式才能滿足碎片化購物呢?以人為中心的社群電商就是一個新方向!互聯網帶來的是人類連接方式的改變,人與人丶人與物丶人與信息之間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精準地連接呢?那就是以人為中心,物和信息圍著人轉,由人去支配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向與運轉!怎么理解,在這樣一個生態里,用戶所見即所得,所想即所得,生態是最了解人的需求的,知道他什么時候要喝水,什么時候需要休息,什么時候洗發水用完了,什么時候準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什么時候準備學習工作了,他最喜歡的溫度是多少,他明天準備穿什么鞋子什么顏色的衣服出門,什么時候該換個車子。。。

 

  那怎么才能做到如此透徹地了解呢?基于數據庫的智能化社交!人是高級的群居動物,在頻繁的接觸中了解需求,清楚習性,掌握規律,建立數據庫,預測行為。有社交就有了社群,或者說部落。社群因興趣需求而生,為人群特征和喜好而立。移動的碎片化背后實際是需求的多樣性,你喜歡收集數碼產品,我喜歡種花,他喜歡坐著不動靜養,于是通過不同時間不同渠道不同方式滿足各自的需求,渠道開始碎片化,時間開始碎片化,人開始以群分,這里都是喜歡爬山的,那里都是喜歡潛水的。群里傳播老內容產生新內容,同時表達出新的需求,群里的人是最了解彼此的,自然最容易滿足對方,群友推薦的東西自然最信得過。基于社群的電商形態開始露出雛形,社群通過內容傳遞產生交易形成新的商業生態圈!這背后是人對社交丶尊重丶自我實現的需要優先于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因為要一起表演要發表一次演講才需要一件禮服一個話筒,那社群的朋友推薦分享的禮服話筒就自然成為第一選擇,不會去擔心是否能穿是否含有害物質。作為這樣的社群電商的大平臺大生態就要建立這樣的機制:社群用戶之間的UGC高質量內容創造鼓勵機制,信息分享機制丶推薦反饋機制丶預測響應機制丶價值傳遞機制等等。

 

  人又是多樣性需求的物種,所以注定擁有多樣的社群身份,人人帖子不同的標簽,她可能喜歡爬山唱歌丶想玩游戲需要發泄,她也可能崇尚時尚熱衷藝術,她還可能孝敬父母樂心公益,每一個需求背后就需要一個組織,可虛擬可實體,卻都是社群。社群沒有中心,人人都是中心,社群之間是交叉融合,與人立體多樣的需求一一映射。社群電商也就是一個多維時刻變化的社會生態,它了解人性洞察人性并滿足人性,它恰恰表達的是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

 

  我發現微信正在做這事,但僅僅只是開始!以人為中心的社群商業生態也僅僅是開始,也只是移動電商的初級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