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電商可能會如同現有銷售隊伍一樣,有一支聚集資源的隊伍。
傳統營銷,企業是有抓手的。在大企業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很多小企業照樣活得很好,因為大小企業都有自己的抓手,大企業的主要抓手是大眾傳播,小企業的主要抓手是通路。
電商出現了,卻喪失了抓手,營銷無處著力,世界上沒有比做一件事卻找不到著力點更悲催的事了。
如果說電商還有抓手的話,那就是找平臺購買流量,從而形成了對引流的過分依賴。這不是找抓手,這簡直是找鐐銬,把自己緊緊拴在平臺上,生死不如,永遠受制于人。
與電商相伴出現的,是傳播的碎片化。我的觀點正是由此而來:碎片化恰恰是電商獨立流量的重要源泉。
碎片化的現象大家都看到了,如何利用碎片卻是一大難題。只要承認碎片是資源,就可以利用。因此,未來的電商可能會如同現有銷售隊伍一樣,有一支聚集資源的隊伍,正是這支隊伍,源源不斷地為電商創造獨立流量。
電商砍掉的是什么
電商自詡砍掉了流通,實現了廠商直接見面。這是典型的商業語言。
物流也伴隨著信息流,物流過程也是商業的推銷過程。我們將此形象地稱為“交互營銷”,即買賣雙方都是營銷者,中國特色的討價還價就是交互營銷,大賣場的終端推廣也是交互營銷。
電商砍掉了流通環節和傳統終端,也等于砍掉了消費者獲取更多商品信息的渠道。那么,電商能夠彌補砍掉流通環節消費者所減少的信息損失嗎?當然不能。
在電商平臺上,廠商固然能夠直接見面,但在電商平臺上能夠見面的產品更少了,多數產品反而無顏得見。
天貓淘寶深似海,電商進駐天貓淘寶如入大海,阿里系近千萬家電商,消費者能夠快速打開的頁面那么少,進駐天貓淘寶,如果沒有獨立流量,如同“養在深閨人未識”。消費者能夠見面的廠商,都是經過天貓淘寶通過引流篩選的廠家,而引流的主要依據就是電商交給平臺的流量費。
電商砍掉流通環節,廠商失去了信息傳播的一個渠道,除非再建一個新的信息傳播渠道,否則,電商只能陷入對平臺流量的依賴中。
把碎片資源組織起來
中國的傳統商業,本來就是碎片化的。中國企業也正是因為把碎片化的資源組織起來而壯大的。
在連鎖超市、大賣場等所謂的現代商業沒有出現在中國之前,中國的商業形態,不論是雜貨店,還是超市,抑或是百貨商店,在產權上是獨立門店,在管理上也是獨立的。這些獨立門店形成了終端的碎片化。
為了應對碎片化的商業格局,中國企業組織了龐大的業務員隊伍,業務員隊伍把這些碎片化的商業資源組織起來了,連成片,形成全國覆蓋。
現在又輪到傳播的碎片化、客戶的碎片化了。對中國來說,這不算一個新課題。不過,現在的碎片化,主要是指社群的碎片化。
傳播必須形成足夠的規模,才有商業價值。因為社群是強關系,所以社群的規模不必像大眾傳播那么大,就能夠形成商業價值。
社群要形成規模,關鍵在于鏈接,即把碎片化的社群鏈接起來,形成規模,形成商業價值。
把碎片化的社群組織起來,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建立社群的管理體系。中國的傳統渠道與發達國家相比是碎片化的,為了把中國碎片化的渠道組織起來,中國企業的營銷隊伍人數比發達國家多得多。
碎片化時代,為了把碎片化的社群組織起來,電商們可能要像過去建立銷售隊伍一樣,建立自己的社群管理隊伍。當然,社群不像通路是相對穩定的,社群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第二,社群的鏈接將形成一門技術。通路管理,從本能管理、經驗管理,到形成一門嚴密的管理科學和藝術,這是長期發展的結果。
把社群組織起來,難度可能比管理通路更大。管理難度包括兩方面:一是社群之間的鏈接效率;二是通過社群的鏈接,達到社群滲透的目標,即沒有鏈接的社群也形成了傳播,這種效果我們稱之為社群效應外溢,更厲害的社群效應外溢,就是成為廣泛傳播的社會新聞。
社群是獨立流量來源
把碎片化的社群組織起來,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把社群組織起來干什么?
電商營銷需要抓手,否則使不上勁,無從著手。
從電商平臺買流量,這只是短期做法,而且會形成嚴重的依賴。流量是一次性的,誰付費,流量就導向誰。所以,平臺的引流是靠不住的。
電商能夠長期依賴的是什么呢?什么才能成為電商可以依靠的資源?我們認為是獨立流量,即電商自身能夠掌握、把控的流量,這是與電商平臺博弈的資本。
天貓淘寶中,很多是線下品牌在做線上,甚至不計代價做電商。這樣通過資源轉移做電商的做法,不是正常的做法。電商一定要找到一種不依賴外部投入,并且獨立生存的營銷工具。
電商可以砍掉實體,但不能砍掉本質。一定要抓住信息流這個本質,即流量來源。在電商中,流量就是信息引導。
當碎片化的社群取代中心化媒體時,電商要把控流量,只有把碎片化的社群組織起來。碎片化時代,社群是主流傳播媒介,雖然相比于大眾傳播,社群的數量有限,但成員之間關系強度大,所以獨立流量來源的關鍵在于如何把社群有效組織起來。
解決了獨立流量問題,電商就可以良性發展了。
以上就是榮一電商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電商的獨立流量的重要源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