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于2015-11-30|[復制鏈接,推薦給朋友]
1
2839
對于買家秀不同的店家會有不同的對待方法,買家秀對于店鋪的成交還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
通常作為淘寶的商家,幾乎都會做買家秀,新品上架前,發(fā)些產品給美女,拍一些圖片,然后曬單到評論里,目的是影響后來的真實消費者,提升轉化的可能性,但如果你不理解人性對“評價”相信背后的驅動力,那你也可能花錢做了無用功。
1、人們都喜歡尋找歸宿,得到社會認同;
你有沒有去過你不熟悉的教室,或者參加過你不熟悉的聚會活動,由于你對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你會很不由自主的模仿著周邊人的行為,可能他們突然笑了,即使你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葱Γ悄阋矔ΑH绻總€人都站起來把紙袋套在頭上轉三圈,也許你也會找自己的紙袋在哪里。
為什么別人的行為會激發(fā)我們去做同樣的事情?為什么我們會關注并模仿別人?這就是“社會認同”。
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是獨立思考者,也就是說他們喜歡認為自己是獨特的人。這不并奇怪,例如那我自己來說,我從很小的時候,由于性格內向,內心中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你是與眾不同的,然后影響我總是學習那些少數人學習的東西,但其實最終還是因為我希望得到“社會認同”,當然那個時候可能是希望得到家人或者周邊朋友的認同。
其實適應和歸屬的需求在我們的腦中和生物學天性中根深蒂固,不斷的尋求認同和存在感,廢話不多說,我們來看2個心理實驗。
2、人們喜歡觀察他人決定自己的行為;
國外有兩名心理學家Latane和Darley,他們一起做了很多測試,我給你分享兩個實驗,方便你了解人們心理的思考模式:
① 他們讓人假裝在城市的街道上癲癇發(fā)作,看是否會有人前來幫忙。實驗設計不同數量的旁觀者。
當僅有一名旁觀者時,85%的人會幫忙;
當有5名旁觀者的時候,僅有31%的概率有人會幫忙。
這個研究支持了以下理論:當特定環(huán)境中有其他人時,多數個體會傾向與觀察他人以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時經常沒有人采取行動,他們只是站著等待別人行動。
② 另一項實驗,被試者坐在房間中填寫問卷。當他們完成問卷后,煙會從一個通風口進入房間。實驗條件有以下三個:
第一種實驗條件:僅有一名被試者在房間中,該被試者不了解實驗內容。
第二種實驗條件:三名被試者在房間中,但其中兩名了解實驗內容。當煙進入房間時,這兩名被試者假裝沒有意識到并繼續(xù)填寫問卷。
第三種實驗條件:有三名被試者在房間中,他們都不了解實驗內容。
那么,你猜猜他們會做什么?會離開房間并報告有煙的問題嗎?
在第一種實驗條件下,75%的被試者會離開房間并報告有煙。
在第二種實驗條件下,僅有10%的被試者會離開房間并報告有煙。
在第三種實驗條件下,38%的被試者會離開房間并報告有煙。
這個研究支持了“我們會根據他人決定自己行為的理論”,尤其是在我們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時候,我們總想依賴別人給予答案。(這句話很深刻,有人已經利用這點賺了很多錢,有機會再跟你分享)
3、你為什么會聽從完全陌生人的建議?
我們在網絡上買東西,大多數時都會看評價,而這些評論會影響我們是否購買,購買什么,何時購買,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并不知道是誰在評論這些商品、他們來自哪里、他們的喜好、他們是否和我們相似但是我們卻相信他們。
你可能會說,我很理智,不會影響我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例如:你看到一個產品沒有人買,你會下手嗎?如果你看到一個產品下面的評分是2.5分時,你會買嗎?如果評論中有很多差評,你有勇氣拍下嗎?
答案顯然是“NO、NO、NO!!”
不錯,你誤以為自己是理智,沒有受到影響的原因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產品評論都比較好,你不會感覺很奇怪,就像我上次講的“人們總以為外面的和里面的一樣”,當你數以千次的打開易拉罐,喝各種飲料,你并不可能感覺這有什么值得關注的,但是當你拉開易拉罐,喝到嘴里的是大米時,你才感覺不對。
不知道你聽懂沒有,呵呵!!!不管那么多,我們來看看是什么讓我們感覺自己是理智的呢
4、我才不會聽別人的?,我很理智的;
在我們屋意識時,評分和評論激發(fā)了我們對社會認同的需求。但在我們無意識的做了決定后,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理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