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在的電商趨勢來看,除了阿里巴巴和京東這兩大巨頭一直領跑電商行業之外,其他電商也都不甘示弱,紛紛另謀出路,而蘑菇街,就是這么不同于其他電商的平臺。
2014年12月初,雙11的緊張氣氛還未在電商圈散去,蘑菇街便以品臺的身份邀請了入駐的商家來公司參加答謝會。在會議過后,蘑菇街的創始人陳琪發現,與過去相比,他在兩個細節中發現了賣家們的質變:一個是商家們的頭發不再是五顏六色的“殺馬特”風格了;另一個則是大家在面對近10唄增長的日單量的時候,也不像以前那樣手無足措,而是能夠從容應對了。
雖然這兩個變化看起來毫無關聯,但是卻顯示了蘑菇街運營平臺在一年后的發展現狀,此時的蘑菇街,已經是經歷了四次轉型,而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蘑菇街的改變都映射了導購在電商圈內的發展路徑,既是典型,也是縮影。
內外因素共促轉型
轉型是蘑菇街一貫的姿態。
2010年,陳琪與其大學同學魏一博各賣了一套房子,創辦了幫助論壇流量變現的電商搜索工具“卷豆網”,從而奠定了蘑菇街導購的基因。
一年之后,陳琪又找來阿里巴巴的前同事岳旭擔任CTO,創辦了蘑菇街,這對于陳琪和他的團隊來說都是第一次改變,從電商搜索工具轉型成消費社區,此時,蘑菇街的盈利來源從分散在網絡論壇和社區,轉變成駐扎在以淘寶為核心區域的賣家,期間,蘑菇街又從消費社區轉型成導購平臺。
淘寶政策的轉變,來得突然干脆
2013年,由于淘寶開始調整上游導購業務的規則,使得淘寶生態圈邊緣的導購網站面臨著新的選擇,這也加速了蘑菇街的導購業務走向分岔路口。
與此同時,一直周轉與用戶和淘寶賣家之間的蘑菇街,起到的是分享和引導消費的作用,由于不產生實際交易,因此無法獲得成交數據,此外,商品出現問題的會后,平臺對于商家的約束力薄弱,這些導購模式下顯現的問題,也讓蘑菇街在服務和盈利上顯得很被動。
岳旭表示:“導購對于用戶來說沒有辦法提供更深的價值,對于消費者來說,第一個步驟是要知道買什么,第二個是要知道怎么買。我們一直在解決的是買什么的問題。要是想讓消費者得到更好的體驗的話,那么轉型是必然的,只是時間點的問題。”,此外,他還表示,內部的價值導向,一直催促著蘑菇街將交易切入到自己的生態中。
內外因素疊加,2013年10月,蘑菇街以女性垂直電商平臺的身份亮相,依靠5000萬用戶量和500萬日平均活躍用戶,將堅持了三年的導購業務畫上了句號。
而在電商平臺上線之前,蘑菇街先上線了“優店”業務試水,向每一個與蘑菇街有合作關系的商家發出了邀請,為后續平臺的市場擴張做好了鋪墊,目前優點店的商家已經達到了6000多家,2014年的交易額更是達到了36億元。
對比當下,,哦骨節在轉型成電商平臺之后,經過一年多的運營和平臺搭建,用戶量已經達到了9000萬,平均月活躍用戶6000萬,從2014年開始,蘑菇街對商家實施定向招商,瞄準更符合蘑菇街用戶特點的品牌或者店鋪,并不局限于電商形式。
同時,蘑菇街團隊還把更多的經歷逐漸從商家端轉移到后端平臺生態的搭建,由此可見,蘑菇街由導購網站轉型成垂直電商平臺的陣痛期快要過去。
2013年,對于導購行業來說,也是極為關鍵的一年,與蘑菇街并駕齊驅的前導購網站美麗說,也在這一年做出了干脆利落的轉型。
它的轉型路徑跟蘑菇街非常類似,在轉型之初,美麗說曾表示,自2010年上線以來,他們掌握了大量用戶消費習慣的數據,對比淘寶,他們能夠通過更垂直的商品品類和推薦方式去維護用戶。
于是,美麗說從有廣告合作的上萬個淘寶商家中,選出了符合用戶定位的商家引入平臺,從而搭建了基本的C2C模式。
而事實上,蘑菇街和美麗說這兩家曾經占據淘寶10%的流量入口的導購渠道,在用戶定位和導購模式的探索上一直都很相近,以至于在整個發展路徑中都處于“你追我趕”的狀態。
在淘寶規則調整之后,蘑菇街便選擇了自建平臺。
移動入口成重心
2015,蘑菇街正在進行著第四次的轉型,從女性垂直電商轉型成B2C+C2C業務的社會化電商,與其風格相類似的美麗說也同樣在轉型的過程中將“社會化”作為關鍵詞,兩者都將平臺的發展重心放在了移動端,目前,蘑菇街和美麗說兩者的成交額80%已經被移動端占據。
蘑菇街將移動端的業務分為四大板塊,分別是“關注”、“買買買”、“消息”和“我的”,其中,“關注”和“”買買買“版塊分別負責社交和商城業務,蘑菇街延續了其擅長的社會化營銷方式,為此開設了“關注”版塊。
岳旭強表示,移動端的用戶習慣和PC端的顯然不同,在手機上對閱讀的效率要求更高,對商品的排序和內容投放的精準度要求也就更高,瀑布流的圖片信息同樣適合移動端,但是在PC端,每個用戶均平瀏覽2000張圖片就會下一個訂單,而在移動端,用戶時間呈現碎片化,受手機屏幕大小的制約,無法達到PC端的瀏覽量,因此用戶購買的決策成本也會上升。
顯然,蘑菇街要降低用戶的購買決策成本,是不能直接延續瀑布流的陳列方式的,而是需要平臺的內容編輯做媒體化的信息篩選和排序,降低用戶的購買決策成本,因此,蘑菇街將瀑布流的圖片陳列形式保留在“買買買”頻道的品類分布下方,從而起到了補充搜索的功能。
社交屬性既是蘑菇街在轉型之后做用戶沉淀的導購基因的延續,也是蘑菇街脫離導購轉型平臺的重要體現,在導購時代,蘑菇街社區的內容產生出屬于UGC形式,用戶可以直接上傳喜歡的商品,并且附上購買的鏈接,讓用戶更加有參與感,聚集用戶之后,令用戶也用戶之間產生互動,這也是蘑菇街與用戶之間最強的一個關系鏈接。
在這個社區里,蘑菇街扮演的角色是引導這些UGC產生的內容,通過在社區內加入達人和平臺編輯產生的內容,制造用戶互動的氛圍,促使更多的優質內容產生。
據悉,目前,蘑菇街的PC端的社區已經關閉,用戶的UGC內容產出全部被遷移到移動端的“關注”頻道,采用以PGC為主的產出形式,購買鏈接不再對淘寶、京東等外部平臺開放,在用戶的基礎上,加入了達人和買手的內容,用于帶動社區氛圍,有助于商城流,這樣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蘑菇街對于淘寶等平臺的以來,同時也有助于自有商城的發展。
這里指的一提的是,在“關注”的頻道內,有部分內容是來自于商家哦。
另外,蘑菇街在移動端入口鼓勵商家在“關注”這個社區與用戶直接互動,在“關注”社區內,用戶和商家可以互相關注,如果下單的用戶是“關注”中商家的粉絲的話,就可以免交該筆交易的傭金哦。
蘑菇街通過對這類商家扶持政策,鼓勵商家與用戶進行社交化的互動,弱化導購的屬性,在“關注”中,商家可以主動提醒用戶上新時間,更新與店鋪相關的圖片或者私人生活照,導購的屬性被打散成類似微博、朋友圈、微淘的功能。
“關注”中還有“個人小店”的功能,類似微店,用戶在登陸之后,發送的每一張圖片都可以設置價格信息,這也就意味著在“關注”中,即便是沒有店鋪的個人也可以出售商品,目前,這項業務并未給蘑菇街帶來明顯的交易額上的收益,僅僅是增加娛樂性的體驗式營銷。
事實上,“關注”版塊是原本PC端的延續,但是加入了更多的社交元素,移動端用戶擁有更多的零碎時間,加入社交元素能夠幫助用戶打發時間,增強粘性,同時也讓商家明確自己的身份,因為用戶關注的不僅僅是一個店鋪,更是一種風格,有助于對流量的精準判斷,也在無形中引發了購買。
搭建平臺服務商家
淘寶政策的調整加速了蘑菇街的轉型,促使其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應對市場變化和發揮自身優勢的方向性決策。
從穿針引線的渠道身份轉變成平臺,蘑菇街的轉型不僅需要克服自身的水土不服,還需要考慮到陪著平臺一起奔跑的用戶和商家,應該如何進行身份轉換,如何面對新的選擇和需求呢?
先從用戶考慮,在導購時代,蘑菇街與用戶的關系是吸引和被吸引的關系,沒有產生交易,但是用戶對于平臺的實際價值已經產生。
在轉型之后,用戶來蘑菇街的目的不再是逛,蘑菇街需要將商家和用戶銜接,在這一點上,蘑菇街表示,希望能夠更多的與商家接觸,推出優惠政策,通過服務商家,間接來服務用戶。
2013年10月,蘑菇街電商平臺上線,僅僅有500多個店鋪入駐,岳旭強說,“上線后不久就迎來了第一個雙11,,依靠這些商家支撐起了單日2000萬元的成交額,是平時的十幾倍,這也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系統撐住了,商家端卻崩潰了。”
而經過一年的努力,2014年雙11的成交額相比2013年增長了近十倍,商家們卻顯得更加從容,而這份從容,來自于平臺對商家的關注。
對于商家而言,蘑菇街的轉型最明顯的是服務的內容發生了改變。
蘑菇街的做法是,先把入駐且愿意和平臺一起成長的商家扶持起來,帶動他們的銷量增長,形成標桿效應之后,再吸引一些能力較強的商家來入駐。
有別于其他平臺,蘑菇街更希望把“專業買手”的定位揉進商家的商品選擇里,為了確保平臺的整體風格一致,蘑菇街還成立了客服部門,審查商家上傳到后臺的圖片是否符合平臺要求,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后,平均通過率上升到了60%。
這就說明了這樣的做法是有用的,經過一年多的磨合,蘑菇街對于圖片的審核機制基本已經放寬,并且招商形式也改為了定向招商。目前,蘑菇街的盈利模式是抽取商家交易額5%的傭金,對于未來其他的盈利模式,蘑菇街表示暫時沒有考慮。
在2014年6月,蘑菇街完成了2億美元的C輪投資,租下位于杭州浙商大廈一號樓的整棟辦公樓,同時,其位于廣州的分公司也順利落戶了,岳旭強表示,蘑菇街下一次的轉型已經被提上日程,但具體內容暫不透露。很明顯,蘑菇街的傳奇還在繼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