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消息,為加速農貨上行,拼多多在打造了“多多豐收節”后,又再度推出農貨節。
據了解,8月14日,拼多多聯手全國約500個農產區,正式上線匯聚農特產品的“農貨節”。拼多多農貨負責人表示,將聯合全國20000多名商家,推出超過20萬款全網極致性價比的全國農特產尖貨,推動農貨特產高速上行,預計本次農貨節大促成交將超過1億單。
具體來看,拼多多農貨節將網羅華東、華南、東北、西南、華中、西北、華北等全國尖貨美食,分區域推薦給全國消費者,實現水果生鮮、堅果小吃、茶葉酒水、糧油沖飲等品類全覆蓋。并且此次活動的定向大額補貼分為兩個方向,首先是消費者喜好,其次是農產區的實際需要。
據上述負責介紹,活動將基于平臺創立近四年積累的供應鏈和消費端數據,挑選出最受歡迎的農特產品進行推薦。期間,“秒殺萬人團”每兩天都會推出節令時鮮爆品,以全網極致性價比回饋消費者。
此外,在直連500多農產區基礎上,拼多多已在云南保山、文山丘北、新疆南疆地區等地落地“多多農園”,從產、研、銷等環節,探索全產業鏈的現代化。拼多多方面表示,未來,拼多多還會通過AI、5G和物聯網技術,來推動農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農貨節”正是從需求側推動農業變革的一次嘗試。
事實上,“農貨上行”在拼多多刮起的拼購旋風之下,已被提上新的日程,并隨著進攻下沉市場的節奏加快,卡位戰已然打響。近日,阿里巴巴就將“畝產一千美金”計劃升級為新“畝產一千美金”計劃,覆蓋范圍從農產品領域擴大到二、三產業。
不過,以阿里為代表的“農貨上行”主要采取的是“公司+農戶”的模式來推進。這其中離不開四大參與主體——農民、企業、政府和平臺。而“多多農園”的助農計劃采取的這是一種“新農商”的機制,項目的落腳點是如何把利益直接下放到農戶。
資料顯示,“新農商”機制是以檔卡戶為集合的合作社為主體,建立農貨上行和品牌培育新模式,在該模式中,拼多多提供資金、技術和渠道支持,大規模培育本土青年成為“新農人”帶頭人,后者按合約持有分紅權限,剩余利益全部歸屬檔卡戶。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新型的合作社采取了股份制的現代公司制度,平臺出資金、出技術、出流量,農戶出人、出力,兩相結合脫貧攻堅。
不過,此模式同樣面臨挑戰。首先是新農人短缺的問題,若無新農人的組織帶頭示范,某種程度而言,此模式將是無本之木;其次是在跑通模式的基礎上如何推進產業帶動效應,說白了就是規模化問題。
除此之外,在流通環節還要面臨諸多問題,例如:物流成本高,尤其是涉及冷鏈。通常物流費用占其價格的20%,有些需要冷鏈物流的,費用更高;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不高。受氣候、施肥、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要想穩定在一個較高水平上,難度比較大。
總的來看,拼多多、阿里等平臺目前在做的事情仍是把批量需求聚集起來,提供給少數的優質合作社/批發商,扶持其壯大,并產生自有品牌,而農貨產業鏈改造、品牌化、規模化道路依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