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家山姆會員店和第一家Costco,分別落在上海的東、西兩頭,相隔近40公里。
9月4日,一個工作日下午,記者先后探訪了這兩家店,發現“冰火兩重天”。
山姆會員上海北蔡店內,人們三三兩兩,非高峰期,下樓的扶手電梯都沒開。而Costco上海閔行店,雖然不復剛開業的火爆,但人流也是山姆會員店的2-3倍。
上為為山姆會員上海北蔡店,下Costco閔行店
同為會員倉儲式超市,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與Costco是一對30多年的老冤家。
在美國本土,Costco以極致的“好貨低價”壓制住山姆會員店,營收是后者的兩倍多。借此,Costco也不斷逼近沃爾瑪,成為美國第二大零售商。
今年6月,Costco開業前兩個月,山姆會員店在上海的第二家店開始營業。
“好多人吃一口就退掉了”
Costco大陸首店開業一周,終于在喧囂中歸入平靜,沒有瘋搶、沒有擁堵、沒有限流。維持秩序的保安、收銀的工作人員忍不住輕舒一口氣:今天人算少的。
有人說,缺少茅臺、愛馬仕加持,Costco跌下神壇,退卡的長隊即是例證。恐怕言之過早。以Costco閔行店選址的偏僻,在工作日下午,店內人流也十分可觀。
目前,茅臺、五糧液都已售完,最搶手的是雞蛋、鮮奶,幾乎每臺購物車里都能看到,存放它們的貨架空空如也,而這時,臨Costco打烊至少還有四個小時。
辦理平安銀行Costco聯名卡的工作人員說,前來退卡的多為外地游客,一次性消費,買完就退,上海本地人退卡的較少。服務中心排隊的也有不少是退貨的,甚至一些食品,“好多人吃一口就退掉了”。而無論退卡、退貨,Costco都十分干脆。這名工作人員說,“只要不是一袋里只吃剩一個,都給退”。
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是怎樣的光景呢?
山姆會員店上海北蔡店是九年老店,但工作日下午的客流稀疏。由于非高峰期,供下樓的扶手電梯關閉,29個收銀臺,一半都沒開。在一些區域,導購比顧客多,工作人員干脆三兩個一聚,開始聊天。
山姆會員店內客流較少
山姆會員店延續了沃爾瑪購物廣場的一貫做法。北蔡店共三層,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一層租給餐飲、服飾品牌商戶、二層為生鮮食品、三層為家居日用品。
從裝修、動線設計乃至消費者體驗上,山姆會員店與Costco有不少相似之處,但細微處見差別。
山姆會員店的商品品類更多。Costco閔行店面積1.4萬平方米、不到4000個SKU,而山姆會員北蔡店賣場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近1萬個SKU。
商品規格上,Costco比山姆會員店要“大一號”。比如豬肉,Costco每單位銷售的豬肉至少2kg起,而山姆會員店包裝豬肉多在1-1.5kg。
山姆會員店本土化商品多。臨近中秋,山姆會員北蔡店內,各式月餅已經擺上架。上海人愛吃的包子、饅頭、窩窩頭一應俱全。
山姆會員店有不少茅臺,飛天、藍瓶、紅瓶都有,不過價格高昂。一款經典茅臺售價3386元,導購說,前兩天還是3100多元。
Costco怎么賺錢?
不久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Costco首席財務官理查德·加蘭蒂(Richard Galanti)說,就上海的Costco而言,會提供的獨特商品包括高端設計師包袋、高端酒類、整條新鮮的藍鰭金槍魚等。
在新零售內參創始人云陽子看來,Costco大陸首店剛開業,人流比山姆會員店高一倍是正常。但Costco未來征途是否順利,要看它的“最低價策略”能否在中國貫徹下去。
不過,在美國本土,Costco的模式已被證明完勝山姆會員店。
長期以來,山姆會員商店的營收都不足Costco的一半。據雙方最新財報,截至5月12日止三個月,Costco的銷售收入339.64億美元,同比增長8.4%;截至4月30日止3個月,山姆會員商店的銷售收入為138.3億美元,同比增長1.5%。
2018財年,排除加油站影響,Costco的同店銷售增速為6.8%,而沃爾瑪僅為2.2%。
Costco制定了兩大“鐵律”:第一,如果外部供應商沒有給Costco最低價,則Costco的貨架上絕不會再出現它的商品;第二,Costco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過14%,一旦高過這個數字,要匯報給CEO,再經董事會批準。
近五年來,Costco的毛利率維持在11%上下,僅為沃爾瑪的一半。
“最低價”策略的施行,不僅是在供應鏈端的議價能力,還來源于Costco對成本的控制。以“天天平價”打天下的沃爾瑪,成本控制能力在業內出了名的嚴苛。Costco比沃爾瑪還嚴,銷售、市場及一般行政費用占比約為10%,只有沃爾瑪的一半。
如此低的毛利,Costco靠什么掙錢?
答案是,高周轉率。Costco的庫存周轉天數只要30天左右,也就是說,一筆錢進貨,1個月內就能回收,一年能周轉12次。以錢生錢,哪怕毛利率低,掙錢不在話下。
據招商證券,Costco的周均坪效大約在270美元,遙遙領先于沃爾瑪和家樂福的100美元周均坪效。
Costco要補的課
但面對中國大陸這個嶄新的市場,Costco也有需要學習的地方。
在山姆會員北蔡店,隨處可見網購的標語,在上海的用戶可以享受1小時極速達服務。京東、山姆會員店APP、微信……山姆會員店觸達消費者的渠道也不少。
最新數據顯示,2020財年第一季度,山姆會員店138.3億美元的凈銷售額中,7億美元來自電商,同比增速16.7%。
相比之下,目前Costco中國的APP中,只能提供簡單的電子會員卡服務,連商品詳情頁面都沒有。按照Costco擴張一貫的“龜速”,華東以外的消費者想要到Costco購物,除了到天貓國際上下單,指望線下門店估計得等到猴年馬月了。
左為CostcoAPP頁面,右為山姆會員店APP頁面
Costco2014年就在天貓國際開設了旗艦店,但這一舉動更偏向于試水中國市場,不僅品類較少,價格也比線下貴。
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劉潤引用Costco高管Jay B.Smith的回答稱:在電商方面,Costco要向亞馬遜這些公司學習,但是還是希望專注于做自己擅長的事,比如,在線下做供應鏈管理。
會員模式在中國能行得通嗎?
Costco的擴張極其謹慎,成立30多年,在全球只有不到800家店,堅持每年只開20多家新店,另一面,Costco每年關掉的店也屈指可數。
中產階級崛起、消費升級、二胎紅利……把腳邁進中國大陸,Costco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相比麥德龍和山姆會員,與其說遲到,不如說是看準了時機。
會員是Costco的核心,會員費貢獻了Costco的凈利潤。隨著Costco的到來,會員模式在零售業的風也吹起來了。
云陽子說,現在中國的零售業,無論線上線下,會員制都是明顯的趨勢,但里面學問很大,要做好并不簡單。
“第一個門檻是收不收費,第二個門檻是收多少費。這要看有多少人愿意買單、經營的品類多少。”他說,特別是對于渠道商,只有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沉淀下來,渠道固化了,會員制才做得起來。
Costco高周轉的秘密就藏在會員制里。會員制下,Costco不費什么成本,就能提高消費者的復購率,讓銷售額的增速遠高于成本的增速。
在中國,小米、拼多多、名創優品都號稱是Costco的擁躉,拼多多的黃錚還喊出了要做“Costco+Disney”的口號。可惜,小米學到了“極致性價比”,卻沒學會高周轉率;拼多多呢,只學到倆字:“低價。”
Costco,你真的學得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