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制造網絡購物節是一種非健康的電商生態
單天創下350億元交易額的“雙十一”剛剛滿月,“雙十二”購物節又接踵而至。盡管商家促銷力度不減,但“透支消費”后的人們“元氣大傷”,市場總體上回歸平靜。
“1212年終盛典,五折起人氣寶貝全面補貨!”“派送3億元無使用限制紅包!”“全場六折再包郵!”“雙十二”的電商賣家依然亢奮,促銷依然給力。但相對于“雙十一”的瘋狂購物熱情,“雙十二”的網購江湖相對安靜了許多。
其實,包括淘寶、天貓、京東、當當、亞馬遜等在內的各大電商,對于“雙十二”也下了不少工夫。但不管是銷售額還是關注度,再造一次網購狂歡仍然有點難。一些媒體甚至評價:“一而再再而三的網購狂歡已成‘雞肋’!”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說:“雖然促銷產品數量不少,但一些商家標得虛高,還是不夠給力,包括先漲價后降價、質量瑕疵之類的‘后遺癥’也讓消費者選擇‘三思而后行’。”
“我們不公布交易額,交易額不是1212的目標。”阿里巴巴集團公關部高級經理張黎明說。阿里巴巴對消費熱情的下降有所預見,阿里巴巴將此次“雙十二”視為賣家發展的“試驗田”。淘寶一方面給出了“史上流量最大、史上紅包最多”的承諾,另一方面,把很多此前收費的網絡營銷工具免費開放給賣家,包括購物車定向營銷、店鋪紅包、秒殺等工具。
商家“狂熱”而買家“淡定”的真實原因,也許正如網絡賣家虎貝爾旗艦店營銷總監韋孝斌所言:“‘雙十一’是通過讓利走量。而‘雙十二’的目標是讓更多的賣家去成交。所以,‘雙十二’更多地是我們自己在玩。”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中國市場學會商品批發市場發展委員會研究員齊東等專家認為,制造網絡購物節是一種非健康的電商生態,經過幾年的洗禮,消費者會慢慢產生免疫,購買時會越來越理性,未來中國的電商消費應該通過訂單平抑、差異產品和服務來留住客戶。“中國電商企業要充分發揮大數據、信息化的優勢,逐漸擺脫對人造節日的依賴。”姜奇平說。
商家“哭”了
昨日,雙皇冠賣家譚小姐面對著20頁的成交量記錄,以及一萬多的店鋪瀏覽量,還有平均每隔五分鐘一次的成交頻度,卻笑不出來,反而欲哭無淚,因為“11月11日到12月12日的月銷量竟還不如平時”。
譚小姐的遭遇并非個例。昨日“雙十二”,正是繼雙十一之后淘寶賣家最忙碌的一日,但很多賣家發現,銷售量并不理想,更有賣家直言“用多日的生意冷淡換來一日繁華不劃算”。
“網購狂歡節,其實賣家的日子并不像廣告說的那么風光,比如我的店鋪,12月11日成交才2000來單,創下罕見低點,都怨促銷太頻繁。”譚小姐吐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