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里媽媽扶持中小商家
今年618,中小商家、小眾品類走到了聚光燈下,成了各個電商平臺招攬、扶持、宣傳的對象。從最初的低價策略,到聚焦品牌商家,再到回歸中小商家,阿里似乎又重回了老路。
近日,618當日收官了。由阿里媽媽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中小商家參與數提升了170%,生意增長率為整體平均的430%。
這一明顯變化,得益于阿里媽媽的補貼激勵。5月4日,在618新精英發布會上,阿里媽媽就宣布為商家和淘寶客,推出超3億的紅包補貼和百億流量扶持,并推出了四大商家激勵計劃。
早在618之前,阿里媽媽就推出了“龍騰飛躍計劃”,在人群、貨品、活動場域三個方面助力商家。具體來說,在人群方面,阿里媽媽通過萬相臺推出“拉新快—百萬新客計劃”,打通免費+付費+站外的聯投。此外,通過推出“人群擊穿”場景,加速人群的流轉。在貨品方面,阿里媽媽則推進新品成交流轉以及優化單品直接成交的轉化率。
近段時間的種種舉措,顯然說明了阿里媽媽對中小商家的越發重視。
不過,阿里媽媽補貼中小商家的舉措,也與阿里重新爭搶中小商家生意的策略相關。馬云在會上曾談及:“阿里媽媽的初衷是讓再小的商家都能買賣廣告,所以要去幫助中小商家。”
在近日的非公開會議中,馬云就提出了阿里電商應該“回歸淘寶”的主張,以更多地扶持中小商家。作為阿里重要的收入貢獻來源,阿里媽媽自然成了阿里集團戰略調整的關鍵部分。
除了阿里媽媽采取的各種發展策略,在行動上,今年阿里集團也成立了“中小企業發展中心”,還推出了服務中小商家的“淘寶好價節”。
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數據,超過256萬名中小商家今年618的成交額超過去年同期,118萬名中小商家達成了“1萬元成交”的小突破。
這些耀眼的數據都告訴我們,中小商家正在阿里和阿里媽媽的關注下迎來了新的機會。那么為什么在2023年,馬云和阿里要選擇“回歸淘寶”,重視中小商家的健康發展呢?
2.阿里重做“小生意”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阿里巴巴的業績情況。
財報顯示,阿里巴巴2023年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為2082億元,同比增長2%;同期,經營利潤為152.4億元,同比下降9%。
可見,阿里正面臨著利潤下滑的壓力。
也就是說,雖然今年618,淘寶、天貓的成交額成績亮眼,但阿里自身也面臨著經營上的挑戰。在馬云看來,一個企業從行業標桿到死亡,半年到一年就足夠了,在互聯網行業這個速度可能會更快。
在今年5月下旬的小范圍溝通會上,馬云強調,阿里過去那些賴以成功的方法論可能已經不適用,應該迅速改掉。并指出淘天集團的未來三個方向: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而今年關注中小商家的成交額,也與“回歸淘寶”的理念相符合。
過去,淘寶電商就通過低價策略迅速打開電商市場。隨著張勇繼任阿里CEO后,行業內很多人看好中國的消費升級,至此之際,阿里成立的天貓在流量分配上更偏向于品牌商家,并帶走了淘寶的大部分流量。但是對于更多的中小商家來說,處境越來越困難,由此轉向了拼多多的懷抱。
那么,為什么淘寶不要的中小商家,轉向拼多多之后,就成了阿里需要的香餑餑了呢?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說過:“如果失去了低價優勢,其它一切所謂的競爭優勢都會歸零。隨著3C家電業務的成功,很多兄弟開始夜郎自大、沾沾自喜,絲毫不再關注京東的低價優勢,這樣下去早晚會成為第二個蘇寧。”對于阿里,這或許也同樣適用。
從中小商家的優勢來看,一方面,中小商家主要售賣低價商品,以及白牌產品,也就是小廠商生產的沒有品牌或者品牌知名度低的產品。對于這類商品,消費者往往更考慮其功能和性價比。與品牌商家相比,中小商家有性價比高的優勢。另一方面,中小商家的產品種類更豐富、更多元,能夠滿足消費者更多樣化的需求。
當前,各大電商平臺都推出了低價策略,中小商家的優勢自然受到了各大電商平臺的歡迎。淘寶作為低價策略的起始平臺,回歸淘寶,也就意味著回歸中小商家。
此外,消費趨于萎縮,消費者回歸理性,會更偏向購買有實用價值的商品。與此同時,市場已經飽和、各大電商平臺的競爭愈發激烈。回歸淘寶,重新扶持中小商家,是阿里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的合理舉措。
不僅是阿里巴巴,嗅到市場的變化,京東、抖音等各大電商平臺也把關注點放中小商家身上。早在今年年初,京東就推出了“春曉計劃”,在開店上取消了京東小店的平臺使用費,而且最快10分鐘開店、推行90天“0元試運營”、2100元“新店大禮包”、5300元推廣虛擬金等扶持政策。
可以說,阿里不僅要面對自己的經營壓力,還要應對競爭對手的價格戰比拼。然而,全行業都在爭奪中小商家,提供各種扶持措施,但生意真的好做嗎?
3.中小商家的生意好做嗎?
據億歐智庫的《2022雙11電商金融服務報告》,中小商家仍然是電商的主要群體,占比超過8成。這也意味著,中小商家群體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不容忽視。
但中小商家的生意并不好做,如何平衡用戶和中小商家的利益,考驗著平臺把控問題的能力。
根據多方消息,今年3月底,拼多多的自營店鋪“多多福利社”在新品上線幾小時內,便因中小商家們的惡意下單而匆匆下架關店。其中有不少商家認為拼多多平臺政策長期向用戶傾斜,用戶稍有不滿就強迫商家全額退款、讓商家承擔損失的舉措,和海盜無異。
黑貓投訴顯示,以“拼多多罰款”關鍵詞搜索,中小商戶對于平臺“僅退款”、強制罰款等規則的投訴也頻頻出現。
此外,為了補貼用戶,拼多多往往向商家壓價。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就是一直秉持著低價策略,并且有賣家爆料,Temu還擬出了一份商品競價規則。具體競價規則包括:1、每周進行一次同款商品競價,價低者勝(周一早9: 00-周四晚23: 59);2、系統自動發起競價后,賣家需及時進行邀約確認,未及時確認會導致競價失敗;3、競價失敗的商品將被平臺限制上新與備貨,競價成功商品則不受限制。
另外,在直播帶貨、短視頻帶貨等新趨勢下,各家電商平臺以及商家都在爭奪全網超低價,這無疑加重了中小商家的競爭和經營難度。
然而,消費者真的享受到低價了嗎?或許未必。根據深圳市消費者協會,2023年上半年,深圳市消委會對拼多多、淘寶、京東、天貓、閑魚、蘇寧易購、唯品會、美團、抖音、快手、小紅書、當當、淘特、京喜、網易嚴選、得物、蘑菇街、微信視頻號、抖音火山版19家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體驗調查。
發現11家電商平臺的部分商家存在低價誘導問題,包括:1、商品搜索/詳情頁面的最低價格所對應下單選項與介紹(文字描述、圖片)不一致;2、商品搜索/詳情頁面的最低價格所對應下單選項商品在功能、規格尺寸、款式等方面與日常生活需求嚴重不符;3、商品搜索/詳情頁面宣傳的價格并非實際價格。
綜合來看,對中小商家的重視,是平臺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素,但單從中小商家或者用戶著眼,并非有效應對之策。如何在做好用戶服務和商家利益之間取得平衡,才是各大電商平臺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只有讓中小商家經營生態繁榮起來,平臺才能走得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