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微信運營,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粉絲管理,很多人前期吸引了很多的粉絲,但是最終流失掉了很多的粉絲,沒有起到什么好的效果,那么今天要講到的就是如何提高用戶粘性了。一起看看吧!
一、反復觸碰高頻生活方式和高頻情感
說簡單點就是我們的每個話題都能找到與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點,只是看你有沒有用一句話點破。有時候對于一個平常的公眾號我們只是增加一個 “外套”,內容不變,表述不變,但在文章中加上一句與愛恨情仇相關的線索性的話,就能獲得很好的效果。每個話題都能找到與普世情感契合的切入點!
二、制造 “有用” 的幻覺
朋友圈里經常有人轉發一些文章,標題諸如 “怎樣不痛苦”、“怎樣不焦慮”、“怎樣顯得自己腿細”……那些轉發了文章的人,還是會經常苦惱、焦慮,腿也不顯得細。
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就更容易讓人覺得有用。此外,有用并不只有 “指南” 的形式,而是幫助解決困惑,起碼讓用戶覺得可以解決。事實上,情感困惑或者變漂亮,這兩件事都是無法解決的,也很難評估解決效果的。更多時候,人們需要被告知 “你可以這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 “有用” 的幻覺。
三、發掘易傳播的口號
我們這里來說兩點:一是要有口號,二要反復提。這個口號不要太書面語,最好在兩個人聊天時可以被自然地使用,能成為網絡流行語就更好了。內容要為用戶帶來“有用”的錯覺。
四、強調身份認同感
一個普遍共識是,小眾的文化、圈子、產品更有粘性,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做小眾產品。分析一下不難發現,小眾的高粘性來自 “群體身份感”,就是一種 “只有我是,你卻不是” 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來得比較容易,不用賺大錢,不用花大力氣,只要喜歡某件事物就可以獲得,所以很多人需要。“我是讀世相的人” 對某些讀者來說,真的成了一種優越感的來源,我也會偶爾強調下這種身份感,比如會說 “你既然讀世相,那么你是一個在意審美的人”。
有一種方式最近被用爛了,就是取一個用戶集體昵稱,最早可能來自超女的 “玉米”,但它確實是有用的。鹿晗的粉絲在微博名字里幾乎都帶一個 “鹿” 字,也是一樣的道理。還有一些方式,比如發標牌,羅輯思維的會員制,甚至分級會員,也是這樣的例子。建立用戶的層次感,其實是將身份感細分,讓一部分人有更強的身份感,另一部分人有一定的身份感。
用戶一旦獲取身份感,粘性是很可怕的。我喜歡看日本動畫片《銀魂》,里面有個女歌手叫阿通,她的粉絲們統一著裝、統一動作,房間貼滿海報。這就叫高粘性,一個產品可能做不到,但可以靠近。
當用戶數還不夠多的時候,一定要抓緊時機利用這個臨時的 “小眾” 階段,拼命強調身份感和獨特感。以后,這些人會成為你東征的 “十字軍”。只有用戶畫像清晰,才能擊中目標用戶。
五、賦予用戶使命感
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邏輯,比如,不能是 “我們要占領宇宙”,但在這基礎上又不能太不容易實現。不該是“我們要讓自己變漂亮”,而應該是,“我們是這個社會變得更漂亮的最主要希望”。世相的使命感,這句話在一定范圍內還挺有名的,“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過去三個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問我:現在看,咱還能改變潮水的方向嗎?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會有一種 “未完成” 的責任感,并且覺得一件大事與自己真的有關,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簡單的事,比如讀一下世相,比如買一部錘子手機,就參與了這件大事。
使命感一定要合乎邏輯,要盡可能宏大和理想主義,又不能是 “我們要占領宇宙” 這種,而應該是“我們是這個社會變得更漂亮的最主要希望”。世相的使命感——“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這在一定范圍內還挺有名的。過去三個月里,數不清有多少人問我:現在看,咱還能改變潮水的方向嗎?
有了共同的使命感,大家就會有一種“未完成”的責任感,并且覺得一件大事與自己真的有關,而且自己只要每天做很簡單的事,比如讀一下世相,買一部錘子手機,就參與了這件大事。
六、明確用戶分類
大致上我把用戶是分為兩類。一類是A類基礎用戶,你要指著他們提高閱讀數,賣東西給他們,這類人最多。另一類B類是重要用戶,頂端用戶,你要靠他們提高影響力,引導產品氣氛,確定產品地位,分享專業知識或生產優質內容。一個比較冷酷的方法是,公開對A類用戶示好,私下對B類用戶好。私下對B類用戶好,容易理解,盡可能地一對一溝通,討好他們,給他們回報,跟他們吃飯喝咖啡交朋友。但A類用戶,大多數用戶,雖然應該盡量對他們好,給他們提供好內容,給他們提供折扣,提供購買便利,提供交友渠道,但這種好總歸是有限的,因為你不可能挨個請他們喝咖啡。所以,更多時候,你只能口頭上表示對他們好,有多么在意、愛護他們,為解決他們的痛苦流了多少汗,做了什么犧牲。你甚至可以在這么做的時候,有意讓A類用戶覺得,你對B類用戶沒有這么好,以增強他們的快樂。不用擔心B類用戶會不高興,他們知道自己得到的其實更多,不會感到被傷害。
給予頂端用戶特殊關懷,才能讓他們更好地投入社區。
七、構建共同敵人,進行利益捆綁
和用戶一起構建共同的敵人,將利益捆綁起來是增加用戶粘性,非常有效的做法。利用了這一點的產品功能有很多,比如 “吐槽”。吐槽是我見過的最有粘性的互聯網行為之一,吐槽讓人上癮,讓人反復參與,讓人樂于傳播到其它地方。還有那些以 “反雞湯” 為口號的公眾號,經常都有很高的用戶忠誠度。這個道理很簡單,不細說了。
八、正確包裝獲利行為
很有趣,我發現正確包裝之后,宣稱自己獲利的行為反而能增強用戶粘性,這一點我開始也不能理解。但例子很多,比如顧爺、天才小熊貓都是發軟文賺錢。最后變成了用戶非常高興,不讀軟文不開心。我猜原因可能是,過去人們總是反感利用用戶賺錢的人,時間久了,對這種觀點有逆反心理的用戶開始成長。逆反者喜歡傳播自己的觀點,因此利用用戶賺錢成了一種口頭上高尚的事。這個包裝過程比較細致,不同的情況下也有不同的要求,但總之是要符合一些基本原則。不要扭捏,要大方,要從一開始就殘酷對待反對自己賺錢的用戶,要夸用戶幫自己賺了錢,注意,是夸,不是感謝,這兩種語態會導致受眾微妙的心理區別。
不知道大家從這八種方法中有沒有得到相應的其實呢?其實做好微信運營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