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退款”課程泛濫,點燃商家怒火
今年618,商家快被僅退款逼瘋了。
各大電商全面跟進的僅退款政策,催生了一個新群體——教人利用僅退款的規則“白嫖”,甚至賺錢。
為了集中教學,這些“白嫖”項目的導師會組建群聊,新手需要付費進群,價格從28.8元到298元不等。
通過投訴商家、利用發貨時間差等手段,有心人士即可“薅羊毛”。另外,導師還會傳授賺取賠付款項的教程,課程細致到如何應對客服的回電。
如今,這些白嫖黨不再是簡單的薅羊毛,而是鉆政策的空子形成灰色產業鏈。這不僅嚴重干擾了商家的正常經營,還破壞了網絡交易環境的公平與秩序。
逐漸猖獗的“白嫖”趨勢,讓商家苦不堪言,有的選擇息事寧人,有的則千里追蹤,為自己爭一口氣。
其中,面對頻繁的僅退款,拼多多上的一位商家驅車兩百多公里,只為爭一口氣“僅退款,我來找你!絕不放縱姑息僅退款,我跟你沒完”。
這位商家表示,自家東西并不貴,但都是正品行貨,支持驗真。這種無理取鬧的退款借口,徹底點燃了她的怒火。
無獨有偶,今年5月也有一位上海網店的商家,驅車千里前往河南開封,當面找買家討要說法。
引起雙方爭端的商品僅為價值不到100元的12雙襪子。為了占便宜,買家下單購買了14雙襪子,但在僅退款后,只退還了2雙。
事實上,拼多多最初推出“僅退款”服務時,買賣雙方還是共贏局面。
其中,消費者雖然購買了不適合的產品,但有退款補償,這極大優化了購物體驗。
商家則認為低價產品的運費可能還會高于商品價格,兩害相權從其輕,僅退款能在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同時,平臺通過“低價+僅退款”組合拳,在下沉市場中獲得了大量用戶,從而提升流量。去年11月,拼多多市值一度達到1919億美元,首次超越阿里巴巴。
可以說,“僅退款”見證了拼多多的巔峰時刻。
然而,隨著各大電商平臺全面跟進“僅退款”,并發起低價攻擊,買賣雙方的矛盾逐漸激化。
今年6月,“某電商女裝商家吐槽退貨率高達80%”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
具體內容如下:某位網友爆料,朋友的女裝網店618期間銷售額將近1000萬元,但扣掉僅退款的350萬元、退貨退款的380萬元,再刨除各項成本開支,預計虧損50萬元到60萬元。
一方面,這位商家的經歷迅速引發了同行的共鳴。根據媒體對電商平臺女裝商家的調查,出現“僅退款”后,店鋪的退貨率從10%到30%,上漲到60%到80%,甚至更高。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這是消費者的權益,貨比三家后退款是理所應當。
起初,電商平臺實施“僅退款”服務,是為了讓消費者在售后上減少和商家扯皮的時間和成本。然而,隨著服務被大量普及,平臺的管理能力卻沒有跟上,逐漸造成買賣雙方的不平等。
首先,此前的“僅退款”是在買賣雙方協商之下共同完成。但近一年來,平臺會在商家不知情的狀況下,彈出官方信息提醒買家選擇“僅退款”。
在此期間,商家不僅看不到這個界面,甚至還會被禁言,這顯然不利于商家與消費者的溝通。
另外,除了低價商品會被僅退款,有些數千元的商品也有類似操作。通常情況下,大單或高價值商品的“僅退款”,需要官方客服的介入和確認。
但是,大量的退款訂單已對平臺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上述情況顯然屬于平臺的管理失誤。
可以看出,在落實“僅退款”政策的過程中,平臺逐漸走向了“一刀切”。盡管這有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但也對商家經營造成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從長遠來看,如何在保障消費者權益與維護商家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已成為電商平臺未來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命題。
白嫖黨猖獗,破壞電商生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當消費者和商家深陷“僅退款”矛盾之時,一批鉆空子的“白嫖黨”卻將“薅羊毛”發展成了有利可圖的產業鏈。
首先,他們將矛頭指向“僵尸店鋪”——某些長期無人打理的網店,但店主已向平臺上交保證金。同時,這些店鋪都遵循平臺規則,例如支持48小時內發貨、7天無理由退款退貨等。
確定好目標后,白嫖黨迅速涌入店鋪下單,但商家發貨后,他們又以各種理由拒接收貨。最終,他們要么通過店家的保證金獲得賠償,要么通過運費險賺取差價。
近年來,大量商家因此損失慘重。其中,某淘寶商家賠付了4000-5000元的保證金,還有的在一夜之間被薅光10萬保證金,商家被逼下跪。
天貓發言人
據南方周末,在白嫖黨的行話里,“下車”意味著順利下款,“吃肉”則表示掙錢,而他們最擅長”吃”提供運費險的商家。
具體來看,這些白嫖黨拍下帶有運費險的產品,到貨后申請退貨退款,運費險賠付后,買家賺取賠付金與實際退貨運費間的差價。
退貨物流越便宜,差價也就越大。每單利潤在3.5元到5元左右,回款周期在12天。
在這項灰色產業的影響下,市場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首當其沖的就是退貨率居高不下的女裝電商行業。
今年618前,抖音頭部女裝“羅拉密碼”含淚宣告關店離場,引發一片唏噓。2021年,該品牌營業額曾達到幾十億,超越一半以上上市公司營收。
然而,高達70%-80%的退貨率,翻了10倍的流量成本,行業的抄襲現象,都在促使品牌走向閉店結局。
也有的商家選擇再努力一把,最終卻被徹底壓垮。今年618大促結束后,上海女裝設計師品牌LaMiaEta的主理人愷瑟琳,立刻清空所有上架商品,在主頁宣布閉店。
另外,也有大量消費者反映“貨不對板”、“質量下降”才是退貨的原因。
對此,商家表示,電商平臺瘋狂卷價格,極度擠壓了他們的利潤空間,只能推出劣質產品,因為“100元買不到勞力士”。
當退貨率上升,商家成本增加,只能壓縮產品成本,導致產品質量下滑,消費者收到貨后,認為質量差要求退款,又提高了退貨率。
顯然,消費者和商家陷入了惡性循環,彼此苦不堪言。
當前,買賣雙方呈現出激烈的矛盾和訴不盡的委屈,我們不禁感嘆,這到底是誰的錯?或許,這不是任何一方的錯誤,而是市場競爭的產物。
首先,激烈的價格戰和泛濫的運費險正在考驗多方力量。與其強制運費險,平臺可能更應該優化規則,對是否投保運費險賦予商家選擇權。
另外,服裝行業一直存在高退貨率,線上和線下都一樣,只是電商表現得更明顯。因此,面對激烈的競爭,商家也需要提高運營能力。畢竟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與此同時,已有消費者看到惡性低價的弊端。
事實上,并非所有買家都想白嫖,他們甚至認為,在”強制僅退款”的政策下,平臺有點“不顧商家的死活”。
還有買家直接投訴了平臺,稱拼多多應該取消自動彈鏈接,既可以為消費者規避風險,又能減少商家不必要的損失。
復雜的商業環境不是非黑即白。有鉆空子的買家想損人利己;也有買家真知灼見,看到了惡性低價的后果。
畢竟,當價格成為市場唯一的競爭力,技術和產品的創新、知識產權的保護,都將成為一句空話,而最終買單的一定是消費者。
多方號召,行業開始規范
目前,在多方號召下,市場監管將越來越嚴格。
首先,業內人士指出,電商平臺不應一味地將流量傾向于更低價的產品,而應綜合考慮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等。
隨后,平臺也開始改善運費險措施。例如,今年6月,淘寶、天貓就表示將聯合螞蟻保及多家保險公司,對新商家、中小商家、優質行業商家、直播商家等多種類型商家,提供多項退貨運費險保費優惠。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也推出了強有力的監管措施。今年9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將正式實施《網絡反不正當競爭暫行規定》。
有業內人士指出,《規定》的出臺將有助于緩解低價惡性競爭的現象,使商家能夠在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中競爭,并提升消費者對平臺的信任度。
總而來說,電商生態的繁榮不離開多方的努力。隨著行業的不斷完善,相信平臺、商家、消費者能齊心協力創建共贏局面。
*本站部分文字及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聯系信息:
甩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