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外一些公司,補貼燒在了用戶看不到的地方
每到飯點,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外賣小哥開始奔波在寫字樓、小區和餐廳之間。
今天每單外賣的配送費都不便宜,北京平日一單少的要7、8元,最高的時候可以到30元。每天飯點,騎著電動車的外賣小哥每天飯點拿著手機從美團眾包、達達配送之類的平臺接單。
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外賣小哥告訴我們,他會同時使用多個眾包配送平臺,“最多時一個月能掙1萬5,就是挺累。”
沒多少人愿意為了省幾步路,每天多花二三十塊吃頓飯。所以這些錢大多由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這樣的平臺承擔。
同樣一家餐廳,如果通過外賣平臺點餐,可能會比堂食還便宜幾塊。這背后沒什么神奇的技術,就是有人幫你埋了單。
同樣默默幫你付錢的還有Uber。除非是第一次注冊的用戶,否則這家公司幾乎不給任何優惠券。
但為了乘客能夠叫到低價專車,Uber交到司機手上的錢遠遠超過了乘客所支付的金額。
在Uber補貼力度最大的2015年,北京一個司機如果一周能拉滿70單,不管實際交易額有多少,都能獲得7000元保底收入。這種保底補貼維持了差不多三個月。
一位周姓車主說,他是2015年5月份經朋友介紹來做人民優步司機的,一個月的收入都在2萬以上。而他還只是一名兼職司機,當時他身邊的幾名同事卻選擇了辭職買車,專門跑人民優步。
除了保底補貼。在用車高峰時段,Uber為了鼓勵更多的司機上線,還會額外給出最高曾達到3倍的補貼——這還不算上乘客給出的溢價費用。
另外,接單量大的司機,平臺也會根據情況有額外的獎勵——如果接滿105單,還能再獲得1400元行程補貼。
所以,創業公司們到底燒了多少錢?
大多數公司并沒有像Uber一樣公開自己的燒錢速度。但我們能從他們的融資消息里一窺一二。
如果不是缺錢,創業公司其實并不愿意進行頻繁的融資。因為融資意味著放棄股份,這不僅會影響到創始團隊對于公司的控制權,也會影響公司上市或者被收購之后創始團隊能獲得的回報。
我們可以認為,在競爭激烈的生活服務領域,各家公司最新一輪融資之前,所拿到的大部分錢都被燒掉了。
這樣算的話,餓了么成立五年來,至少花了12億美元。
數額最高的是Uber的競爭對手滴滴出行。在最新一輪融資前,滴滴出行以及合并前的滴滴和快的打車,總計拿了47億美元。
燒錢時間最長的兩家公司是去年合并為“新美大”的美團和大眾點評。在最新一輪融資前,兩家公司已經花了29億美元。
給用戶和服務者的補貼,也不是這些創業公司巨大開銷的全部。廣告和應用推廣的花銷同樣是燒錢的大頭。
2015年9到11月,趕集網旗下的瓜子二手車,宣稱在全國一二線城市投了2億元廣告。另一家優信二手車在好聲音決賽里則為了60秒廣告付出了3000萬元,隨后又以1.8億拿下了《奔跑吧兄弟3》的愛奇藝網絡獨播冠名權。為了爭奪用戶的目光,人人車則花重金請來了明星黃渤來做代言人。
同時,應用商店推廣位的價格也水漲船高。2014年魅族應用中心的首屏大圖廣告位還是6000元/天,如今同樣的位置,價格已經翻了9倍,達到55000元/天。
應用商店首頁大圖廣告位截圖(左圖為魅族應用中心,右圖為360手機助手)
而360應用商店也差不多,同樣的廣告位報價也已從2014年每個工作日14000元,漲到了如今的55000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