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傳統百貨公司離我們又遠了一步。在“雙十一”、“雙十二”裹挾的網購浪潮中,在購物中心發展的狂潮中,百貨商店的地位進一步被邊緣化,一大批百貨公司悄然謝幕。
不過,并非只有傷心,我們的調查發現,傳統百貨商的經營者已經顧不上傷感,而是主動狂奔在謀求轉型的路上。消費者們正在歡快地奔向新的商業業態,百貨商們也早就發力,一心要跑在消費者前面。
太平洋百貨北京盈科店、五棵松店相繼關門;大洋百貨無錫店、武漢店因租約到期、租金上漲先后關門撤離市中心;日本零售巨頭伊勢丹百貨先后關閉其在上海、濟南、沈陽的門店;百盛也相繼關閉了四家在華店面……
百貨公司有過一段非常輝煌的日子。不少百貨公司的門口總是排著長隊,一些百貨公司在最高峰時為了控制人流量甚至推出了3毛錢一張的門票。百貨公司的柜臺小姐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充當著時尚的符號,“她們化著精致的妝、高傲地昂著頭”。
在很多人眼里,電商是殺死百貨業的兇手。因為百貨公司的“衰退史”幾乎就是電商的“成長史”。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即使沒有電商的沖擊,百貨公司的好日子也早就結束了。
與十年前相比,百貨的綜合毛利已經從30%下降到18%左右。“不得不說,百貨公司也讓人越來越覺得無趣了。它在1880年代是擺滿貨品的帶頂棚走廊,在20世紀40年代是出售各類商品的高樓大廈,然后,就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盈利能力減弱正在成為制約百貨業利潤的一大難題,而當商業地產的租金出現飆漲時,百貨公司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在業內人士看來,百貨公司與當下主力消費者的需求已經產生了錯位,讓消費者漸漸疏遠了百貨公司。“過去,消費者將百貨公司當作生活方式的教科書。現在,他們只將它看作一個生活場所,希望在其中完成他們聚友、購物、休閑的綜合需求。”在這點上,柜臺林立、空間逼仄的百貨公司像一件不合時宜的衣服,被消費者丟棄在一旁,變得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