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一下商業發展的過程,我家人90年代開始做小生意,據我家人回憶,那時候生意很容易做。那時候做生意,就是到批發市場拿拿貨,或者到外地拿貨,然后就能以幾倍的價格賣掉,雖然說辛苦,但機會很多。記得1995年左右,當時我有一位親戚在浙江海寧,他從海寧拿了很多皮衣,來到泰州推銷,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凈賺了一萬多。因為當時在泰州,像這樣的皮衣是很難買到的,那是在近20年前。
再到后來這樣的生意就不怎么好賺了,我爸的生意也隨著這種信息不透明的逐漸消失,就挺難做下去了。后來開的一些店連連失敗,因為都沒有核心競爭力。比如說他加盟了一個地板品牌,但是因為那牌子實在沒有什么號召力,所以也很難賣,我爸也沒有專業的這方面的經驗。再后來,通過一年的積累,慢慢他對地板這行有點懂了,多花了點錢加盟了一個更響的品牌,在地板城開了一家店,這生意才算有點起色。但是,跟10年前做生意不一樣的是:這條街都是他的對手,他只有比別人在產品上,在價格上,在服務上,在銷售能力上等更強一點,生意才能做下去。顯然,10家店,2家店挺賺,5家店平均,3家店虧掉。
回來看看電子商務,到底是處在哪個階段?總結:
一丶非主流人群購買非主流商品。電子商務從起步開始,當時上網購買的人群就是一些沒錢的非社會主流人群,簡單講就是沒啥錢的人,當時網絡上有的就是些低價貨。其實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有啥足夠便宜的丶不太求質量的貨源,直接拿上去,肯定就能賣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女裝店,當時賣一件6元的衣服還包郵,賣了幾萬件!那時候,純粹是倒買倒賣。
二丶主非流人群購買主流產品。慢慢地,電子商務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群,往往網貨在當時來看等于低價貨,假貨。這時候,大家也開始敢買一些經常用的產品了,什么吃的,用的,玩的。也通過人群的擴大,電子商務越來越被重視(影響到實體經濟了嘛,當然會重視了),越來越多的產品上了網。最明顯的代表就是大家敢在網上買幾千元的大家電了,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但這時候主流產品上網往往都是以價格戰在打,因為這時候的人群還非主流人群,傳統企業為了支持電子商務,也愿意讓出部分利潤出來培養市場。
三丶主流人群購買主流產品。因為經常跟傳統企業的朋友打交道,我們明顯感受到這種激流的即將到來。這時候,由于網絡上既有這品牌,又有那品牌。那些“有購買力的社會主流客戶”認識到:網購是一種很棒的購物選擇。越來越多的人被身邊人教育要在網上買東西,當電子商務的整體購買力再次提升后,電子商務的潛力才會進一步被激發。
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說明:蘇寧線下實體部分上半年業績下跌20%多?。ㄔ瓉淼臉I績報告是10%,修正后為20-30%)而蘇寧易購整體增長達120%。(國美也下跌25%左右)
到底現在的電子商務有沒有成熟?它還會往哪個方向去走?
那就再看一組戰況和對比就知道了:蘇寧易購PK京東商城。我們曾分析過,他們打這么狠的原因,就是為了未來成為平臺商(其實就是電子商務時代的商業地產商)現在在他們上面開店,費用是非常低的,包括在天貓上開店,是遠不至于線下貴的。原因何在?
因為這些地產商們,還在搶企業商戶的階段!在拓展商戶的階段,自然,他們要有非常好的政策。我們對比一下實體商業地產商,南京有個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當年剛開業的時候,為了拉商戶,6個月免租金。而現在的租金,那是高得嚇人。
電子商務什么時候也到了不花錢就一點流量都搞不到的時候,那才叫競爭。否則,都是好日子。而現在,畢竟無論是在淘寶上開店,還是京東上賣東西,免費流量還都占大部分,這樣的好日子,偷著樂吧……